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法治 > 正文

我国涉外法律服务水平加快提升

共建“一带一路” 护航企业出海

本报记者 张 璁    2025-01-24 09:11:11    人民日报

记者近日从司法部获悉:近年来我国涉外法律服务水平加快提升,目前中国律师事务所已在3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207家分支机构,其中在相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设立了73家分支机构,涉外律师人数达到1.2万余人。涉外仲裁案件当事人已涵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司法行政机关在法治服务保障共建“一带一路”中肩负着重要职责,通过加快培育国际一流的仲裁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建好“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综合平台,切实强化“走出去”企业和公民合法权益保护,为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法治力量。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西安在连接中亚、东欧等地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上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其中,西安国际港站是全国中欧班列开行量最大的车站。

此前,斯洛伐克矿泉水供应商B公司从未跟中国企业打过交道,也没通过铁路运输过产品。陕西某投资集团为与B公司开展合作,决定在西安寻找能提供相关服务的律所。

“接受委托后,我们律师团队制定整体服务方案,为双方合作解决疑难法律问题。”“一带一路”律师联盟西安代表处、上海市锦天城(西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政介绍,经过多轮沟通与谈判,双方合作达成,B公司的产品终于顺利“乘坐”中欧班列抵达西安。

“一带一路”律师联盟是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发起成立,由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法律机构和律师个人自愿加入的国际性律师组织。近年来,会员就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涉及的法律热点难点展开深入交流,并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等项目中提供高水平的法律服务。

陕西省司法厅涉外法治工作处处长马红薇介绍,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落地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西安中心、“一带一路”律师联盟西安代表处等法治平台和国际性专业组织。示范区围绕中欧班列、国际贸易等,持续开展法律服务保障。“比如联合中欧班列平台公司,以二手车及新能源车出口为切入点,开展中欧班列法律服务保障机制研究,采用‘以案释法’的形式,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西安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仲裁作为国际通行的纠纷解决方式,往往成为跨境商事纠纷当事人处置纠纷的首选。

在一起跨境贸易合同仲裁申请中,俄罗斯联邦工商会国际商事仲裁院发现被申请人发货地在广东广州,于是主动与广州仲裁委联系,将该案立案材料转递至广州仲裁委。

“这是一宗国外仲裁机构受理、仲裁员在国外运用‘广州标准’审理的案件,打破时空界限,以一案三地形式进行。”广州仲裁委有关负责人王天喜介绍,近年来由广州仲裁委制定和发布的全球首个互联网仲裁推荐标准(即“广州标准”),引领全球互联网仲裁规范化发展,为国际仲裁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如今,广州仲裁委已与新加坡、匈牙利、巴西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59家境外仲裁调解机构签约认可并推广“广州标准”,目前已为境内外10余家仲裁机构和组织认可并推广。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广东为努力优化商事法律服务效能,有效降低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时面临的各类法律和安全风险,助力企业“出海”。

在深圳前海,前海“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合会以华语律师为主体,积极链接海外国际法律服务机构,强化多国别、跨法域的法律服务交流合作。目前联合会已整合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余名华语律师资源,基本实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全覆盖。联合会还依托华语律师资源搭建“法律服务全球通”信息化平台,构建国际法律服务全新供应链条。

在广州南沙,“一带一路”域外法查明(广州)中心入驻南沙涉外法律服务集聚区。截至去年11月,中心已累计接受法院、律师、外籍投资者等主体提出查明或咨询需求123项,服务超40个国家和地区。中心还搭建起线上查明平台,收集储备了约200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及门户网,方便公众自行查询所需境外法律法规。

“我们积极组建各类研究平台,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进行研究,形成投资领域法律服务指引等研究成果,更好服务企业、公民‘走出去’。”广东省司法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人民日报》(2025年01月24日 第 11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齐扎拉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下一篇:一次走访挖出小区公共收益“糊涂账”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