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教基〔2022〕7号),明确要求:要“坚持科学教育观念,增强协同育人共识,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打通学校、家庭、社会育人资源,促进家校社三方协同发展,同向同行,有效破解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促进形成良好教育生态和育人环境,2024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推动各地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成立教联体,教育发挥主导作用,其重心是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大体系。最大限度实现教育目的,有效开展家校社合育,必须树立“大文化观”、“大教育观”和“大资源观”,打开三者之间的壁垒,以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学校应建立对应教联体的机构,统一处理家校社协同工作,家校社三方共同探讨教育学生与学校发展的问题,让三方在思想碰撞中,求得教育共识,增进了解、理解与谅解。同时从不同角度深入了解学生,增加教育合力,和家校社之间的友谊。并在政府的支持下,与相关部门、社会资源单位协调联动,强化学校与家庭社会沟通协作。
依托家长学校,提升家长教育胜任力
家长学校是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升家长素质的重要场所,是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有利于增进家庭与学校的有效沟通,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未成年教育网络,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如何提升家长教育胜任力?笔者认为,可以聘请经常接触孩子及家长的专业人士,教师、社会工作者、医护人员、心理专家、青少年工作者,以及一些模范家长等来担任家长组织的领导者。其次是教育方法的选择,针对什么样的问题和受教育人群,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渠道来完成教育培训的任务。可以采取讲座式培训、家长自学、分享会、单独辅导、专门训练、菜单式培训等。家长教育在形式上要创新,以任务为导向,达到提升家长教育胜任力的目的。
依托学校关工委组织,发挥“五老”作用
利用教联体平台吸收社会上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参与到学校关工工作中来,发挥“五老”传、帮、带的作用。老专家用自己的知识为群众排忧解难,老军人用自己的经验为年轻人讲述保家卫国的故事,老教授为年轻教师授课,带领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此外,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结合本地乡土文化,系统梳理儒家思想中仁爱、礼义、诚信等核心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并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校本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过程之中,让“五老”带动社区居民,提升整体社会的素质。
利用教联体平台,建立“双向培养”机制
利用教联体平台,校内培养年轻教师,校外帮助培养青年人才。可以吸收年轻家长,参加家校社委员会,让年轻家长定期走进校园,从校园环境、营养餐、教学秩序等多方面参与学校管理。并请老党员为年轻家长讲课,培养社区青年人才的能力与担当。让年轻教师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帮助提高社区工作人员自身的教育水平,帮助整合社区内外的教育力量,组建教育资源库。定期开展活动,让青年教师与社区青年人才经常互动,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家校社协同育人,人人树榜样,儿童处处受教育。未来的学校不仅是儿童相互学习的场所,是教师们相互学习的场所,也是家长和社区居民相互学习的场所,实现学校社区化,社区学校化。(安徽省舒城县白马垱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王云松 )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