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研人员,他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作为教师,他初心不改,潜心育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金成浩教授在科研和教育领域深耕多年,为生物医药与杂粮食品产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013年,金成浩通过层层审核和面试最终被获聘为首批青年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并全职回国任职,针对肿瘤开展创新研究。基于萘醌类化合物显示出的良好抗肿瘤活性,金成浩通过迈克尔加成、取代基替换等方法,对萘醌类衍生物的结构进行修饰,合成了多种新型化疗药物,可同时作用于多个靶点,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新型萘醌类靶向药的用药剂量为5-FU和顺铂等同类化疗药物的40%,但肿瘤进展时间(TTP)、总生存期(OS)等多种药效评价指标普遍高于同类药物的32%。
通过对Binding DB数据挖掘得到了有活性的化合物,经过虚拟筛选后进行生物鉴定。基于先进的癌症诊断技术——PETCT,金成浩团队进行肿瘤微环境代谢分析及药物靶点的筛选,据此制作出相关药物及靶点的对接数据分析库,为相关新药开发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此外,金成浩带领团队提取、分离、纯化、鉴定了异甘草素、异荭草素、苍术素等中草药活性物质,不仅在抗炎、抗氧化等方面有效果,还在抗肿瘤方面具有良好的药效,与常规化疗药物相比具有天然、高效、低毒等优势,在抗癌药物研发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开发潜力。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药食同源”。金成浩带领团队以大豆作为原料,对大豆苷元进行了提取、分离、纯化,通过一系列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了大豆苷元提取、纯化的最佳工艺条件。此外,采用多种跨学科交叉融合技术方法,从分子、细胞及动物水平上验证了大豆苷元的抗肿瘤活性,揭示了大豆苷元对肿瘤细胞的靶点作用,阐明了大豆苷元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为大豆苷元及其它食品功能因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为教师,金成浩利用自身在国外教学的经验与国内的教学模式相互融入,运用风趣幽默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走入知识的殿堂。课程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他的课程变得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与此同时,他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金课”,其带领的团队获2021年度黑龙江省研究生导学思政团队称号。
近五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实验室学生先后获批并完成了国家级大创项目10项、研创项目11项,发表SCI论文43篇,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黑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竞赛奖76项,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8人次,研究生王震奖学金3人次,省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奖1人次。他培养的12名研究生先后前往多所国内外名门高校继续深造,为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和质量提升,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创新型专家技术人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供稿)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