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湖南开展“我的韶山行”中小学生红色研学活动

来韶山,上一堂思政课

本报记者 杨 迅    2025-01-09 08:52:25    人民日报

 

图为学生们在登乘“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专列。
杨 帆摄

 

“青年怀壮志,立功正当时。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冬日暖阳下,青年学子在湖南省韶山市毛泽东广场面向铜像整齐列队。这是“我的韶山行”中小学生红色研学活动现场。

自2023年5月在湖南启动以来,“我的韶山行”中小学生红色研学活动凭借丰富的内容、鲜活的形式,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截至目前,该活动参与学生达270余批52.9万人次。

一门课程

思政课走进现场,走向网端

将思政课堂“搬”进韶山,全省中小学生都能参与,红色教育进校园、进课堂……“为了上好这门思政课,我们专门设计了‘1+3’的特色模式。”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副局长付维华介绍,即一堂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大思政课,包括广场开班式、故居情景教学课、纪念馆参观体验课等五大活动;三堂围绕“学伟人的读书精神”“学伟人的家国情怀”“学伟人的艰苦奋斗”主题展开的展教结合课。“精心设计课程体系,让学生结合文物、文献、故事等红色资源,深入体会多维度的实景思政课程。”付维华说。

不同主题的思政课,呼应历史,观照当下。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宣教部副部长黄为介绍,思政课在确定主题后,会集合思政课教师、博士研究生和韶山讲解员三方力量精心备课。课程设计取三方所长,思政课教师熟悉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博士研究生理论功底深厚,讲解员擅长口语表达。

短短的一堂课,讲稿要打磨数十次。“开讲前,课程会进行大量试讲,在教学中根据师生意见进行调整。每隔一段时间,还会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补充。”韶山管理局宣传处副处长夏博文说。

韶山毛泽东图书馆副馆长彭艳介绍,思政课会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规律,开发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相关研学短视频会在“学习强国”平台首发,并在网络视频平台同步播出。如今,思政课程已从片段化视频,“长”成完整的视频课程体系,进一步提高影响力与传播力。

一场研学

在情景式体验中,融通历史与当下

“大家看到的是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的原物。‘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是毛泽东同志的豪迈预言,也是中国人的梦想……”在“我的韶山行”中小学生红色研学活动中,站在返回舱前,韶山纪念馆讲解员毛婉瑶娓娓道来。

一面是韶山的红色IP,另一面是研学的多元化需求。如何将二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答案藏在情景式体验中:通过实物展示和现场教学,打造沉浸式研学课堂,让学生在触摸历史中启智润心。

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再到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的成功返回……听着毛婉瑶的讲述,学生们若有所思。“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时空旅行,也经历了一次深度的精神洗礼。”长沙市雅礼书院中学高一学生王雅婷说,通过这次研学,她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之后要把个人梦想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

“我们立足韶山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文物文献等载体,进行情景互动式教学。”韶山管理局红色教育培训中心红培部副部长李伟超介绍,每条研学路线都经专家反复斟酌,最近又增加了滴水洞、韶山烈士陵园等授课点,不断提升研学的体验感。

一趟专列

寓学于途,打造火车上的流动课堂

伴着汽笛长鸣,一列红色研学专列驶进韶山站。这是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推出的“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专列。车厢内,“乘风破万卷,追风正少年”标语引人注目。打造“书香列车”主题车厢,在餐车设立“书香驿站”,将吧台改造成“阳光书社”,设计留言帖、主题打卡点,发放文创纪念票卡……列车寓学于途,开设韶山站现场教学点,打造火车上的流动课堂。

不只是硬件设施的布置,专列不断丰富互动形式,通过开展诗词诵读、阅读分享、知识抢答、拉歌赛歌等,提升学生的研学体验。车窗外,阳光明媚,山河壮丽;车厢内,恰同学少年,意气风发。

“登上红色研学专列,心中的热情也跟着激荡起来。”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学生徐芷樱说,“在车上,同学自发诵读诗词,氛围感满满。”

据介绍,截至去年12月中旬,已累计开行长沙、岳阳、邵阳、常德等11个市州至韶山的红色研学专列,接待学生7万余人次。“红色研学专列的开行,既激活了红色资源,也丰富了师生的研学旅途。”广东铁青国际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长沙分公司党总支书记杨帆说。

“希望通过更多生动有趣的形式,把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讲好讲活,着力提升育人实效。”李伟超说。

 

《人民日报》(2025年01月09日 第 13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老师闭眼备课,只为让学生“看见”美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