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北京市盲人学校创新探索美育课程

老师闭眼备课,只为让学生“看见”美

本报记者 施 芳    2025-01-09 08:51:37    人民日报

拿起一颗珠子,左右手交替,将鱼线从孔中穿过……学生兴奋地欢呼:“我终于成功了!”身后,老师孙墨吟露出欣慰的笑容。

孙墨吟是北京市盲人学校的美工课老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孙墨吟的父亲也是特教老师,她从小受父亲影响,一直觉得当一名特教老师,帮助残障学生实现梦想,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2013年,孙墨吟来到北京市盲人学校任教。刚一上课,她就体会到种种不易。美工是一种视觉艺术,但先天失明的学生对颜色毫无感知,也很难把握物体的形状和比例关系。

“师父教我闭上眼睛备课,从视障学生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孙墨吟说。

孙墨吟口中的“师父”叫魏凡。1997年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后,魏凡就来到北京市盲人学校任教。当时学校既没有美工课,也没有相应教材。“眼睛看不见,视障学生怎么学习美工?”魏凡一度困惑。

慢慢地,魏凡摸索出了独特的备课方法:第一遍,睁眼仔细观察物体,制作教具、写教案;第二遍,闭上双眼,反复揣摩,教案中使用的方法是否适合视障学生。

一节40分钟的课,备两次课至少需要两三个小时,但效果显而易见。以往学习制作中国结时,学生经常编错。直到自己闭上眼睛尝试,魏凡才恍然大悟:3根绳子粗细一致,普通人一目了然,但视障学生却很难分辨。于是,魏凡尝试用粗线或者用竹签等硬物代替中间那根线,便于区分,孩子们的兴趣油然而生。

闭眼备课的方法逐渐推广开来,更多新颖的教学方式被应用到课堂中。

视障学生通常以手代目,配合耳朵、鼻子等多种感官去感知世界。在教学中,北京市盲人学校的栗鸥老师充分调动学生手指、鼻子、耳朵等多重感官,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认知。在“泥塑——三星堆青铜面具”这节课上,栗鸥准备了三星堆考古盲盒,让孩子们亲手挖掘出青铜面具等“文物”,又通过触摸青铜面具仿真教具、听相关介绍,了解古蜀文明。经过反复打磨,孩子们做出了一个个极具想象力的三星堆青铜面具,令人惊喜。

一些学生动手能力较弱,跟不上学习进度,老师们会耐心地教他们使用剪刀等各种工具,教他们用大木珠和鞋带学习串珠……渐渐地,这些学生能自如地使用工具,体会到手工制作的快乐。“希望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困难,从而收获本领,提高自信。”栗鸥说。

“瞧,我搭的火车轨道长又长,还有白云、小花、小草,太好玩了!”一名一年级女生说,同学们都盼着上美工课。20多年来,北京市盲人学校先后开设泥工、纸工、积木、插板、丝网花、串珠、布艺等美工课程。2024年9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首套盲校美工教材投入使用,魏凡、孙墨吟、栗鸥等老师都参与了编写工作。

通过美育,孩子们从模仿到创造,用作品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们的美工作品多次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以美润心,使孩子们更好、更自信地融入社会,充分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孩子都绽放独特的精彩。”魏凡说,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助力美工课,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是教学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人民日报》(2025年01月09日 第 13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体育支教 挥洒青春热情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