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一汽研发总院,在新能源试验室样品拆解间,一套新能源汽车的电驱系统刚刚进行过零下40摄氏度到零上超100摄氏度的环境温度交变、整车振动、动态可靠耐久等试验。研发总院电驱动开发部部长王斯博正在和他的团队将其分步拆解测试,确保在各种极限工况下状态正常。
2010年王斯博入职一汽时,国内新能源汽车研发还在起步阶段,很多试验问题甚至需要外国人现场解决。他下定决心要“精益求精,搞研发”。
在一次整车试验中,有个部件偶发故障,问题非常隐蔽。为锁定故障原因,党员骨干带头,兵分两路,一组反复测试,试图复现故障;另一组则在试验室根据现场传回的数据,在台架上同步模拟。“最终,五十万分之一秒时间差引发的小概率软件故障原因终于被锁定并彻底解决!”王斯博很是自豪。
近年来,研发总院党委鼓励党员“担当多一点,攻关高一格,成长快一步”。一个个党员技术骨干挑大梁、担重任,先后攻克多项技术难题。2023年,红旗首款新能源战略车型EH7实现量产。
“来,看看汽车的‘跑步机’。”研发总院资源保障部资源管控高级主任杨春辉向记者介绍。在一汽研发总院整车试验室,4个滚轮不断转动,在它们上方是一台正在试验的整车,“跑步机”与其他设备相互配合,通过调整坡度、温度、车速等因素,检验整车情况。
引人瞩目的是,车上没有司机,只有一台多工况智能驾驶机器人。它用两只触手精准控制刹车和油门,根据系统要求调整车速,完成试验。
“它的诞生,是汇聚众智的结果。”杨春辉说。整车性能测试环境复杂,传统人工驾驶测试易疲劳,出现误差可能性大,且存在人身安全隐患。针对这个问题,杨春辉研读了不少资料,“作为党员,在工作中更应该多琢磨,带头发现和解决问题。”
研发总院党委搭建的众创平台,为杨春辉贡献“金点子”提供了便利。这一平台面向全员,征集创新提案,择优立项。2024年初,杨春辉提出创新提案后,相应的研发团队迅速配备到位。大家各展所长,合力攻坚。技术骨干拿出此前研究成果——初步具备“踩踏”功能的机械设备及配套操控软件;整车试验室工作人员提出“机器人宜一机多用,适配不同汽车”等改进意见……今年1月底,多工况智能驾驶机器人正式投入使用。
这是一汽研发总院坚持党建搭平台,聚力创新的一个缩影。研发总院党群管理部(两办)党建高级主任吴海云介绍,研发总院实施“党员领航计划”,已建成集团级创新工作室15个,2024年开展立项攻关150余项。
入职以来,90后员工刘彦超已参与两代混动电驱系统产品开发,身边党员骨干永不止步,一个个攻克难关的事迹令他很受鼓舞。“‘师父’不藏私,青年敢尝试。脚踏实地,勇攀高峰,大家都干劲十足。”刘彦超希望自己能像前辈一样,“为民族汽车品牌振兴而奋斗,让‘红旗’在党旗的引领下迎风飘扬”。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15日 第 19 版)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