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地方 > 正文

对话城市更新:厦门城中村之变

吴晨倩 余薛锋    2025-04-23 17:42:42    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城中村治理历来是城市更新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人多地杂、产权交错、诉求多元,每一步改造都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利益。从“拆不动”到“愿意改”,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厦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共商共治取代大拆大建,以基层协商代替行政命令,将群众从城市更新的“旁观者”变成“共建者”。《海峡通讯》记者对话当地街道党工委书记、社区党委书记、回村创业青年、高校学者,共同探讨厦门城中村治理如何从“治空间”延伸到“治人心”。

 

彭芳兰  厦门市湖里区湖里街道党工委书记

一句话观点:不是替群众决定怎么改,而是搭好台、定好规则、配好资源,让群众一起商量着改。

《海峡通讯》:湖里街道是厦门市首批推进城中村治理的地区之一,最早面临哪些阻力?

彭芳兰:说实话,最初确实“推不动”。我们在后浦社区试点时,居民一听到“改造”就本能地抗拒。不是不讲理,而是顾虑太多:有的怕吃亏,违建投入了几十万元,一拆就意味着损失;有的怕生活受影响,居民担心交通出行难,商户担心生意,租客担心涨房租;还有的怕未来不确定——拆了以后谁说了算?补偿怎么算?

我们意识到,群众不是不配合,而是政府如果只是发文件、喊口号,确实难以打动人心。这就逼着我们必须转变思路,从“推着干”转为“带着群众一起干”。

《海峡通讯》:从“拆不动”到“愿意改”,湖里街道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破局关键在哪里?

彭芳兰:我们总结下来,有四个关键点:理念转变、多元共治、策略组合、群众参与。

首先是治理理念上,从“刚性管控”到“柔性治理”。要想让居民支持改造,必须改变政府主导、行政命令推进的方式,站在群众的立场换位思考,将“群众获得感”作为衡量标准。我们提出要帮居民算清“三本账”——经济账、安全账、长远账。算经济账,通过盘活用地、统租统管、引入新业态等方式让群众看见实实在在的收益;算安全账,让群众看到违建带来的消防、电路、坍塌的风险;算长远账,通过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升级,让群众“住得舒心”。

其次是治理主体上,从“政府单打”转向“多元共治”。我们构建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城中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的四级党组织体系,实现党建“势能”转化为城中村治理“动能”。同时在每个城中村设立综合治理委员会,集结党员、集体经济股份联合社成员、村民、房东、商户、乡贤等多方力量,共同决策、共同监督。

再次是治理策略上,从“一刀切”转向“组合拳”。我们坚持“堵”和“疏”并重,分类施策,有针对性地整、拆、改。一方面严格“堵”,严管安全隐患和侵占集体利益的违建,依法整治;另一方面灵活“疏”,对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我们分类处置、逐步规范。湖里老街店招改造就是通过政府规范,居民自主改造,既降成本又保留特色。

第四是治理方式上,我们摸索出“共谋、共建、共评”的参与式治理。共谋方面,我们建立“街道—社区—网格”三级议事会,广泛征求意见,鼓励居民做“规划师”,确保决策民主科学。共建是让党员干部做“示范者”,带头拆违建、做宣讲,塘边社区村集体经济联合社理事长李志宏自掏20余万元赔偿违约金,提前从“二房东”手中收回店面;村民代表林诸勇带头拆除300多平方米的自家店铺,每年租金损失超30万元。他们的行动带动了群众态度从“不理解”到“理解”,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共评方面,我们组建居民义务监督队、搭建“居民茶话会”平台,引入媒体、社会组织、企业力量,确保治理全过程公开透明。

我们始终认为,政府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我们要做的是搭好台、定好规则、配好资源,让村民自己“唱戏”。只有当居民真正成为改造的参与者、受益者、监督者,才能实现从“拆不动”到“愿意改”的转变。

 

危锦凡  厦门市湖里区塘边社区党委书记

一句话观点:推动城中村治理不是靠喊口号,而是让群众在改变中看见实惠、体会变化。

《海峡通讯》:塘边社区推进城中村治理后,群众从最初的观望到如今的主动参与,背后发生了哪些实质性变化?

危锦凡:群众的态度变了,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切实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我们通过“空间梳理和四打通”“两改造三提升”,推动塘边社区实现焕新蝶变,老百姓的获得感摸得着、看得见。

环境美起来了,“塘边速度”干出来了。在攻坚“一拆四打通”行动中,我们坚持塘边社区党委领航,党支部领路,党员干部领头,网格员跟进,群众全程积极参与,以极短的时间完成“两改造”任务,短时间内完成缆线下地、违建拆除、道路打通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整治,实现空中“无线美”、地面“环境美”、村容“景观美”、居民“生活美”。

经济活起来了,“塘边模式”立起来了。围绕湖里区开展城中村综合治理“三提升”要求,探索“EPC+O”政企合作新模式,通过建设半山PARK和公园商业,培育了文旅商融合经济新业态,让经济活起来,让群众富起来。

生活“热”起来了,“塘边经验”走出来了。我们打造“15分钟生活圈”,建设便民驿站、小广场、口袋公园,布局摊规点和夜经济街区,同时,通过挖掘塘边社区历史文化故事、嵌入文化展演、沉浸式文化体验等内容,把治理做进了日常,把文化融进了生活。原来是“改造对象”的群众,现在成了“活动主角”,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社区氛围比过去更浓了,日子也真正“火”起来了。

 

陈思雄  厦门市集美区大社村回村创业青年、老饼厂主理人

一句话观点:城中村改造不是告别,而是让记忆继续发光。

《海峡通讯》:您从城市回到大社村,在这片老街上重新创业,当初是什么促使您做出这个选择?

陈思雄:我在外求学、工作很多年,回村是因为不想让这个老地方只剩下回忆。

老饼厂是我小时候最熟悉的地方,那股饼香、那口老灶,连石磨的触感都还记得。后来厂子荒废了二十几年,门口杂草比人高。我就一直想着,能不能让它重新热闹起来,让这份记忆延续下去。

我看到村里启动了城中村改造,政府规划清晰、节奏稳,基础设施、街区环境一下子提升了起来。心里一动,觉得是时候了。我和家人一合计,决定把老饼厂改造成一个集闽南文化、美食体验于一体的复合空间。保留原来的红砖、老墙、木窗,还加入咖啡、文创、体验课,让老厂房“活”起来。现在老饼厂不仅是游客爱来打卡的地方,也是村里人常来喝茶聊天的角落。

《海峡通讯》:作为返乡创业者,您怎么看这场改造带来的变化?是否有担忧?

陈思雄:说实话,一开始也有担心:怕改完“变味”、怕“老街变景区”。但现在我反而放心了。

这次改造,不是推平重建,而是“修旧如旧”,保留老格局、老风貌,把该修的修起来,把该通的通起来。更难得的是,政府不是“一声令下”,而是找我们一起商量,一起出主意。老房东们安心了,年轻人也愿意留下来。

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这开店,也有老街坊回来创业。大家慢慢地成了朋友、成了邻居。社区还专门成立了大社村“商业联盟”,把商圈内的80多家商户集合在一起,为我们提供帮助。大社村这两年的变化,让我更相信,老街不该只是历史,更可以是年轻人的未来。这里有原住民的乡愁,也有新居民的梦想;有消逝的记忆,也有新生的希望。就像那棵屹立于村口的老榕树,见证这里百年的变迁。我也愿意像老榕树一样,扎根下来,继续书写大社村的故事。

 

郑灵飞  厦门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一句话观点:厦门走出了一条可复制推广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路径。

《海峡通讯》:从全国视角看,厦门在城中村治理方面有哪些突出的探索价值?

郑灵飞:城中村改造是大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答题。既关系民生改善,也是盘活存量资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中央在2023年出台了《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而厦门的探索,早在政策发布之前就已经系统启动,走在前列。

自2023年3月起,厦门围绕宜居、宜业、智慧、和谐“四个社区”目标,先后出台《厦门市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厦门市城中村改造规划工作导则》《厦门市城中村打造“四个社区”工作指引》,构建起一套从顶层设计、实施路径到技术指引较为完备的治理架构。其独特价值在于,跳出了传统“项目思维”,以“治理思维”统领全局,不搞碎片式推进,而是实现整市一盘棋的“体系化塑造”。更重要的是,厦门将这场改造放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框架中思考,致力于打造具有厦门特色、功能齐全、便民利民、高素质高颜值的城市社区。可以说,厦门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路径,其制度创新与实践路径,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土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具有高度一致性。

《海峡通讯》:如果要提炼“厦门实践”的核心经验,您认为有哪些关键点?

郑灵飞:我将其归纳为四点:强有力的实施保障、建管结合长效机制、全周期协同治理和“四个社区”工作指引。

厦门之所以推得动、落得实,第一个关键是强有力的实施保障,包括组织、政策和资金三方面保障。组织上实行“市级统筹、区级推进、街居协同”,政策上出台一整套覆盖规划、技术、专项治理的全链条文件体系,资金上建立了财政支持、社会参与、金融服务并行的多元融资架构,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和资金使用安全。

第二是建管结合长效机制。厦门在前期建设阶段,强化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多部门协同,重点提升空间品质,压缩更新周期,统筹住房保障与产业发展。在运维阶段,构建以“党建+大物业”为引领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式,通过智慧化运维完善自我造血机制,推动可持续发展。

第三是全周期协同治理机制。厦门从治理的主体、对象、时序、过程四个维度进行系统设计,做到上下联动、多方协同;因村施策、分类推进;坚持“先急后缓”,以群众最关切的问题为突破口,制定项目清单;同时坚持“刚弹结合”,以科学规划引领整个改造进程,确保治理效能长期稳定发挥。

第四是“四个社区”工作指引。这为实现治理目标提供了明晰路径:通过打造宜居社区,实现空间现代化;通过培育宜业社区,推动产业现代化;通过探索智慧社区,助力管理现代化;通过建设和谐社区,推动社会现代化。这一整套路径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有指标、有项目、有评价体系的可落地方案。

来源:《海峡通讯》2025年第08期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多方联动聚合力 绘就共治新图景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