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灵丘县围绕大同市委政法委“155”大调解体系,结合实际探索出了一条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联动联调、齐抓共管的“1137+N”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路子,切实使各类矛盾纠纷在源头和前端得到及时妥善处置。其间,涌现出了东河南镇的“炕头调解法”、落水河乡的“我帮群众顺路办”、红石塄乡的“群众点单我接单”、晓源社区的“有事找晓源”等一批乡镇、社区矛盾纠纷调处品牌。
“1137+N”工作体系是灵丘县根据各乡镇人口规模、区位特点、矛盾数量等,在平台搭建上,建设1个县级中心,1个主城区平台,3个中心城镇副平台,7个乡镇站、N个村级(社区)所,形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在运行机制上,按照“一引领、一核心、三机制、七制度、N特色”路径推动,即坚持党建引领,聚焦平安灵丘建设核心,推行“五调对接、五部联调、五员进网”3个机制,实施首问负责、分流指派等7项制度,形成N个乡镇、社区矛盾纠纷调处品牌。
做实“管”字
该县按照整合资源、便捷高效、运用法治、注重实效的要求,规范化建设县综治中心,统筹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等有关功能,实行信访、法院、公安等8家单位常驻,民政、卫健等10家单位轮驻,其他单位根据需要随驻的“8+10+N”的入驻模式,并全流程完善群众诉求的登记、受理、办理等工作,多途径、多手段化解矛盾纠纷,确保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在法治轨道上实现定纷止争。
据悉,自“1137+N”工作体系运行以来,县综治中心成功化解终结了19起重大复杂疑难矛盾,有效避免了矛盾风险外溢上行。
用心用法
灵丘县“1137+N”工作体系明确了县、乡、村各级综治中心的职责,在乡镇层面,实行矛盾纠纷“五部联调”工作机制,着力打造较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终点站”,力争把30%左右的矛盾纠纷吸附在乡镇化解。
“因为我们的用心,企业和村民们都愿意相信我们,口碑出去了,企业也愿意来我们乡投资,去年又有多家企业在我乡落户,村民们现在也一门心思在打工挣钱、发展产业。”落水河乡综治中心主任岳继誉说。
前端发力
在“1137+N”工作体系中的“N”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全县186个行政村、14个社区、351个网格,大力开展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人民调解员“五员进网”行动,前端发力,力争至少60%的一般小微矛盾纠纷在村(社区)就地化解。
“‘1137+N’工作体系实施以来,我们网格员对于一些小矛盾当场就给解决了,实在解决不了的通过“智慧网格通APP”迅速上报。现在“五员”也全部下沉到网格,跟我们共同解决问题,我们也学到了不少方法,工作更得心应手了。这是群众给我们写的感谢信、送的锦旗,2024年我们社区受到了省委的表彰。能为群众解决一些实实际际的问题,我感到非常自豪,也实现了自身价值。”专职网格员白桂娥乐呵呵地说。
激发动能
为使“1137+N”工作体系充分发挥作用,该县在7项制度保障的基础上,又建立干部平安建设实绩考核、调解员奖惩激励、网格员考核激励3项奖惩激励制度,有效激活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新动能”。
该县坚持督办问责和正向激励机制并行,每年设定各个乡镇和部门基础分为100分,对“应受理未受理、应办理未办理、不依法办理”等情况酌情扣分,年度得分低于80分的,约谈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并通报批评;低于70分和60分的,分别实行挂牌督办和一票否决。对工作做得好的个人和单位进行奖励,对专职网格员优先纳入社区工作者选聘范围。
“‘1137+N’”工作体系实施以来,到县信访量明显下降,乡村两级调处成功率大幅上升,比以往提高了24.6%,基本实现了矛盾纠纷发现早、解决快、效果好的目标。”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郝续时说。(灵丘县综治中心供稿)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