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开展第三批区级乡村振兴指导员、第一批近邻党建指导员进点动员会。
宁德市蕉城区委组织部供图
近年来,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持续深化“四下基层”制度,推深做实“好厝边”近邻党建工作机制,立足城市社区“人少事多”“小马拉大车”等问题,通过从经验丰富、能力突出、富有情怀的科级以上干部中下派近邻党建指导员驻点社区,履行指导、协调、帮带职能,让社区工作者有了“主心骨”,推动“小马”变“壮马”,实现社区党组织建设与居民幸福指数“双提升”。
选派精准化
选得准,才能干得好。蕉城区坚持区级统筹、精准对接,立足区位特征和发展现状,架起城市基层治理“供需桥”,确保最合适的近邻党建指导员被派往最需要的社区,帮助居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着力破解治理瓶颈、实现壮马赋能。
问题导向“选”。聚焦城区人口过载、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缺位、商业业态与治理融合不足、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低效等堵点,蕉城区委组织部牵头对全区29个城市社区开展全面摸排研判,根据组织基础、资源禀赋和区域位置等因素,锁定无物业老旧小区、商圈楼宇、历史文化街区等关键区域,确定了13个基层薄弱和重点城市社区,作为首批进驻对象。
量体裁衣“派”。按照“个人报名+组织推荐+街镇挑选”的程序,在充分征求干部个人意愿的基础上,结合拟派社区实际需求,综合分析年龄、专业背景、任职经历等因素,精挑细选区直单位科级以上骨干力量13人担任首批近邻党建指导员,平均年龄55.5岁,实现了按需选人、对口派驻。
对症下药“解”。针对个人专业背景和履职经验优势,鼓励干部优先回原籍或进驻成长地所辖社区,以增强干部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支持调度力和协调力较强的纪检、司法部门干部优先进驻城乡接合部社区或新就业新业态群体分布集中社区,支持熟悉社情、基层履历丰富的干部优先进驻人口密度大的老旧社区或连片住宅社区,推动“力量资源”和“基层所需”相适相宜。
履职项目化
近邻党建指导员驻点服务期间,重点要解决好“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蕉城区按照“一年办成几件事、多年办成一件事”相结合原则,围绕民生关心关切和治理短板弱项的“小切口”,制定履职规则和项目化管理,推动群众事“件件有回应、桩桩暖民心”。
制定履职规则。立足城市社区特点,探索建立以领办基础项目、提升项目、创新项目为基础,以建强堡垒、资源整合、民生实事见效为抓手,以考核评优、职级晋升、资源配置优先为保障的“三领办三见效三优先”履职规则,明确每位指导员领办项目分别不少于2件,开展清单化选题立项、全过程领题督办,推动履职有目标、有方向、有保障。
加强履职管理。出台职责任务、日常管理、服务保障、激励约束等20条具体细则的管理服务办法,建立驻点服务、对接联系制度,明确每月在社区工作时间不少于20天,由街道(乡镇)党(工)委负责日常管理服务和业务指导,区委组织部主要领导定期谈心谈话、听取意见、解决困难。
晾晒履职成效。定期开展集体述职、定制培训和公开承诺践诺,区委组织部牵头召开近邻党建指导员履职推进会,从落实共建项目、规范党群服务阵地建设、推动“好厝边”红色物业等方面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互鉴、比学赶超,不断提升指导员的工作能力和履职水平。
干群邻里化
众人拾柴火焰高。近邻党建指导员发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对帮带社区工作者队伍,协调解决社区活动场地、资金供给和项目匹配等问题,从物理空间破界到治理机制重构,从服务场景再造到邻里情感再生,一项项务实举措让“陌邻”变“睦邻”,让社区治理更有温度、更具活力。
阵地建在“家门口”。蕉城区着眼“办公区域最小化、服务群众最大化”要求,协调盘活党群服务阵地5000多平方米,整合闲置公建房、公共土地资源面积达1.2万平方米,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展提供了空间,让居民享受到就近便捷的暖心服务。华建社区近邻党建指导员钟思斌为解决社区红色阵地狭小问题,多方奔走征询群众、业委会和开发商等意见,成功置换450多平方米服务用房,筹备建设党群服务中心。
和谐浸润“心窝里”。坚持问题导向和群众需求导向,指导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服务模式,为社区争取到各类帮扶资金超300万元,帮带社区办好“好厝边”红色物业、社区工坊、孝老食堂等民生实事,得到居民广泛赞许。郦景社区近邻党建指导员黄晓霞立足居民需求,帮助社区打造“近邻学堂”服务品牌,构建“特色课程+互动体验+便民服务”三位一体服务模式,策划推出应急救护培训、婴幼儿早教、义剪义修义诊等活动14场,实现课堂座无虚席、群众口口相传,让3000余人次居民在共学共乐中丰富陶冶了精神文化生活。
干群结成“好厝边”。启动培育环金溪、万达商圈、芦坪老旧街区等3条城市党建示范带,由近邻党建指导员兼任片区党委书记,联动机关单位、企业商户、住宅小区等,推进邻里守望相助,营造人人结成“好厝边”的浓厚氛围。环金溪片区联合党委在近邻党建指导员吴秀云的推动下,整合了区第二实验学校、宁德监狱、金涵派出所、金北医院等单位资源,创新推出“好厝边・五方联席会”等机制,组建“3523畲小警”工作室、“近邻志愿同盟”,构建起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治理新格局。
《中国城市报》(2025年03月24日第27版)
(责编:汪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