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天镇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强化村级队伍建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治理,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组织基础。
聚焦村级队伍建设,激发人才驱动力。坚持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在提能、储备、培育上出实招。
一是精准化提能。将村两委干部、到村工作大学生和驻村干部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全部纳入“领头雁”培训班、党务工作者培训班等当中,针对性设置乡村振兴、农业发展等课程,围绕基层党建工作任务,阶段性重点培训提能,累计培训1500人次,有效强化担当本领。
二是高质量储备。做实做细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工作,调研摸排组以召开座谈会、电话访谈、入户访谈等多种渠道下深水找人,通过“三荐一选两公开”和“五谈两看一核实”方式,储备“12类人才”14288人,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616名,按照“边储备、边调整、边使用”的原则,有效将爱农村、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储备起来、使用起来,确保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
三是强锻炼培育。将实践锻炼作为提升素能的重要途径,扩展延伸实践锻炼平台,丰富实践锻炼方式。组织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20人赴浙江安吉县“千万工程”示范村、共同富裕示范村,学习乡村治理、文旅发展等强村富民经验,全面拓宽眼界。召开学习成果交流座谈会,强化学习成果转化运用,以推进村环境整治提升为突破点,持续跟踪问效,确保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聚焦村集体经济壮大,盘活资源内生力。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出发点,因村施策、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一是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新路径。通过实地走访、研判分析、座谈交流等方式,摸清各村资源禀赋、产业现状,按照县统筹、乡管理、村经营的工作思路,分类推进土地入股、生产服务、劳务服务等6种领办类型,全县11个乡镇共打造22个示范点,将农资、农技和销售“串点成链”,让群众省力省心,力促“集体有钱、群众兜鼓”。
二是因地制宜拓展发展模式。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基础上,拓展出“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采取“农户自建”“专业合作社创建”“公司化组建”“集体带建”等多种形式加快设施蔬菜、小杂粮、特色果品、畜牧业等产业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实现扩量提效,全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
三是全面提高群众积极性。以兴产业、促就业、带民富为目标,推动村两委班子在带农致富上创新发展思维、积极作为,鼓励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庭院经济、入股分红等方式创收;同时带动群众活跃在菜、果、畜、菌、酒、旅等多种特色产业链条上,通过大棚采摘、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包装运输等带动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设施蔬菜产业带动2万多人务工,人均增收2.5万元。形成“务工有收入、集体有分红、资产有收益”的多赢局面。
聚焦基层治理增效,释放发展新活力。树牢破题思维,围绕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空心村治理等重点任务,靶向施策,提质增效。
一是常态化推进软弱涣散整顿工作。树牢“对症下药抓整改、举一反三促提升”的理念,包联县领导针对软弱涣散党组织的致软原因、整顿措施、整顿成效逐村把脉,收集社情民意27条,解决实际问题45个;细化“一村一策”整顿方案,针对开拓进取意识缺乏、组织制度不规范等问题,通过学习先进、实地指导、帮办服务等方式分类施策,11个软弱涣散党组织高质量完成验收、全面提升。
二是破解“空心村”发展难题。由部务会成员带队开展调研排查,针对小村存在的发展难题、党组织建设薄弱等情形,按照“支部联建、产业联盟、强村带弱村”工作思路,结合村级资源禀赋、村民意愿、周边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发展林下鸡、特色渔业、奶牛肉牛养殖业等,着力破解“空心村”“没人、没钱、没后劲”的突出问题。
三是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构建县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压茬推进两个阶段工作的要点,针对工作中问题及时召开“碰头会”,研究解决乡镇干部工资测算、证明事项出具等重点问题10个。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任务均已取得成果,在明确乡镇行政职权、整合撤销规范各类外部标识牌、网格精细化管理和精文简会等基层治理事务上,不断巩固成效,持续为基层减负。
(责编:汪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