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晚,央视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以下简称《舌尖4》)第五集“风物”篇准时上线,以细腻的笔触和精美的画面,将沙县小吃中颇具代表性的两种小吃——夏茂甜烧麦和水晶烧麦的独特魅力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作为三明乃至福建的一张“名片”,沙县小吃源远流长,共有米、面、豆、肉四大系列240多个品种,其中“中华名小吃”39种,“福建名小吃”63种。
2021年,沙县小吃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舌尖4》中,镜头率先对准沙县小吃的起点夏茂镇俞邦村,村民俞和文、张秀姬老两口在片中展现了夏茂甜烧麦的制作工艺,介绍了沙县甜烧麦的讲究与寓意。
“看到自己制作甜烧麦的镜头播出来了,很激动很自豪。甜烧麦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今后我会继续做好甜烧麦,把这份手艺继续传承下去。”俞邦村村民俞和文笑着说。
聚焦水晶烧麦的制作过程,片中的“主角”是位于沙县城区的佳兰烧麦店。店铺不大,却靠着一颗颗皮薄馅多、鲜美多汁的烧麦备受欢迎。一张0.6毫米厚的面皮,是一位沙县小吃业主对自家招牌小吃的精益求精,也是小吃从业者数十年如一日的匠心与坚守。
对于此次拍摄,店主郑加兰回忆,当时他们参与拍摄的人都特别紧张,大家都想把最完美的一面呈现给观众。“拍了足足两天,所有的工序、所有的步骤,我们完成得非常细致。”做沙县小吃33年了的郑加兰高兴地表示,会继续做好每一个烧麦,把沙县小吃做得更好。
扁肉是“砖头”,拌面是“钢筋”,筑成了沙县的高楼大厦。近年来,沙县区持续做大做强做优沙县小吃产业,推动沙县小吃产业朝“标准化、连锁化、产业化、国际化、数字化”提升。目前,沙县小吃已成长为门店超8.8万家、年营业额超550亿元,带动就业30余万人的富民大产业。
沙县区小吃产业发展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发樟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发挥沙县小吃培训中心作用,吸引更多的小吃从业人员参加培训,并挂牌成立“俞子彦大师工作室”,着力培养出更多的沙县小吃制作技艺人才。此外,还将强化对新制修订的《沙县小吃品牌管理办法》《沙县小吃商标许可实施细则》的宣传推广,助力沙县小吃产业高质量发展。
(责编:汪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