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到来

星辰大海 再启新程

2025-04-24 09:12:14    人民日报

数据来源: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

 

今年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出征太空,恰逢第十个“中国航天日”。55年前的今天,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星空浩瀚,探索永无止境。从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到“嫦娥家族”书写探月精彩篇章,从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到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一次次振奋人心的发射,一项项令人惊叹的成就,不断刷新中国航天追梦筑梦的高度。

将每一次叩问太空之旅,当作新任务的起点,中国航天步履不停,不断攀登航天科技高峰。

航天技术向更高层次跨越。几代人接力,突破载人天地往返、交会对接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中国人进入了自己的空间站。越星河,携月壤,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创造了中国航天的世界纪录。随着探月工程加速实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稳步推进,越来越强的火箭运载、深空探测等能力,将支撑我们向更深更远的太空进发。

空间科学发展开启新篇章。“悟空”“墨子号”“慧眼”……近年来,中国科学卫星闪耀苍穹,持续带来太空深处的讯息;嫦娥五号、嫦娥六号月壤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逐渐揭开月球神秘面纱。从“天问”探火到“羲和”逐日,我国深空探测工程接力迈进,更多的标志性原创成果证明,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迅速发展,向国际舞台中央靠近。

航天科技赋能美好生活。北斗导航提供高效定位服务、风云卫星提升天气预报精度,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实现转化应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当前,商业航天正安全有序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孕育。航天育种推动农业技术变革,航天材料应用助力制造业升级,卫星互联网开展覆盖范围更广的通信服务……未来,航天科技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为千行百业注入生机与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在建设航天强国的征程中,每一步跨越都标注着科技创新的高度。展望未来,探索浩瀚宇宙的路线图正在绘就,追寻飞天梦想的新篇章正在谱写。逐梦深空,行稳致远;星河璀璨,未来可期!

(本报记者  喻思南)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24日 第 07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数读中国航天发展成就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