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12家股份行理财子公司已“配齐”

杨洁    2025-02-20 14:51:53    证券日报

第32家理财公司正式开业。

记者从浙商银行获悉,2月18日,浙银理财宣布开业,并与8家代销合作机构明确产品代销合作意向。至此,12家股份制银行设立的理财子公司已全部“配齐”。

浙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陆建强表示,浙银理财开业为金融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落下了重重一“子”。浙银理财将积极践行善本金融,坚持金融为民,探索建立与投资者利益绑定的考核评价机制,并将部分管理费投入慈善用途,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若想在理财市场脱颖而出,短期做大主要靠客户基础,长期做强则更看重产品收益及研发能力,需要持续加强自身投研体系建设。

浙银理财

将打造六大产品体系

2月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浙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开业的批复》,同意浙银理财开业,批复日期为2025年1月24日。

浙银理财党委书记、董事长武国元表示,理财公司脱胎于银行体系,在客户触达、服务覆盖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不仅能够服务居民财富保值增值,还能够起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作用,有利于缩小不同群体、地区、代际之间的服务资源差距,引导社会价值向善。

在产品打造方面,浙银理财将传承浙商银行“善”的基因和“玉琮”品牌内涵,推出“琮”系列六大产品体系,涵盖活钱类、固收类、固收增强类、混合类、权益类、商品和金融衍生类等多类型产品,为客户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财富管理服务。

截至2024年6月末,浙商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为1472.48亿元,净值型理财产品占理财比重为100%。其中,个人、机构客户资金占比分别为92.36%、7.64%。2024年上半年,浙商银行累计发行理财产品1236.38亿元,实现资产管理服务手续费收入2.71亿元。

浙银理财表示,将以低门槛、低风险、低费率的产品为抓手,助力实现理财普惠;将“浙银善标”全面浸润服务场景,科学评判投资标的的风险和社会效用,构建向善的信评体系;同时依托金融顾问、反诈工作室加强投教,当好居民的“金融理财咨询师”,以自身高质量发展推动财富向善、客户崇善,全面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银行理财子公司

需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32家理财子公司正式开业。不过,近两年银行理财子公司牌照发放速度明显趋缓,自浙银理财于2023年底获批筹建后,2024年全年没有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规定了商业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的条件,金融监管部门按照“成熟一家,批准一家”原则稳步推进银行理财子公司设立工作。

“设立银行理财子公司,将理财业务从银行表内剥离至子公司,可以切断理财业务表外风险向银行表内的传递,有助于管控潜在金融风险,通过独立法人主体进行理财资金池运作,也有助于减少多层嵌套、期限错配等资管乱象。”上海星图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金融风险防控工作的逐步夯实,银行理财子公司将会更好地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

伴随存款利率的下调,银行理财市场或迎来更大机遇,各家机构之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大。在杨海平看来,银行理财子公司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锚定发展战略,强化与母行的战略协同;充分运用子公司的机制优势,进一步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创新活力,大力提升投研能力,持续推进产品创新和产品体系的迭代;积极推进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底座;全面落实内控管理监管要求,强化合规管理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薛洪言表示,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将发展重心放在提高用户需求、提高专业配置能力上,以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为目标,全面强化竞争优势。银行理财产品要提供有吸引力的收益回报,增配权益资产是大势所趋,短期来看,银行理财子公司主要通过配置券商资管和公募基金等专业机构的产品来间接投资股权资产,中长期来看,银行理财子公司需逐步夯实自身的投研体系,增强主动配置权益资产的能力。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广西农商联合银行资产达13682亿元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