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金价暴涨,积存金利率下调!投资者还能上车吗?

李若菡    2025-02-12 14:11:22    国际金融报

金价狂飙下,投资者要避免盲目追高。

“根据近期黄金市场变动情况,我行拟于2025年2月12日起调整黄金账户业务相关的利率……”随着近期金价走高,部分银行也对“纸黄金”的固定年化收益做出调整。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在近期预告下调积存金账户定期、活期年化利率。此外,中国银行也将起存门槛上调至700元。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以来已有多家机构密集上调了积存金业务的起存金额和风险等级。

受访专家表示,近期银行下调积存金年化利率,是出于对黄金市场态势、投资风险管控、央行货币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金价狂飙下,投资者要避免盲目追高,践行投资的风险分散策略与长期主义理念。

投资门槛提高

日前,招商银行发布一则公告称,将于2025年2月12日起调整黄金账户业务相关的利率。其中,将黄金账户活期年化利率调整为0.01%、三个月期产品年化利率调整为0.1%、六个月期产品年化利率调整为0.1%、九个月期产品年化利率调整为0.2%、一年期产品年化利率调整为0.3%。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此次调整后,该行黄金账户活期年化利率下降9个基点,各存期的黄金定期年化利率则整体下调30个基点。公告中同时提及,该行将根据黄金市场情况对黄金账户买卖交易点差进行调整。

无独有偶,中信银行也在此前发布通知,自2月15日起更新个人积存金定期和活期利率。据公告内容,该行积存金活期年化利率将由0.35%下调20个基点至0.15%,定期利率中则以六个月定期的年化利率降幅最大,高达58个基点。

还有银行再度提高了积存金的起存金额。据悉,自2月10日起,投资者在中国银行按金额购买积存金产品或创建积存定投计划的,最小购买金额由650元上调至700元。值得关注的是,近两年来银行上调积存金起存金额的次数越发密集。2024年,建设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机构便已多次上调该金额标准,年末还有沪农商行等机构重新评估了旗下实物金投资产品的风险等级。

“这些调整是出于对黄金市场态势、投资风险管控、央行货币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复旦发展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石烁在采访中指出。

在石烁看来,受黄金市场消费挤出效应影响,银行的现货黄金仓储管理成本升高。国际黄金价格持续走高刺激了黄金投资,但也抑制了黄金消费。这导致银行的黄金库存不断增加,提高了现货黄金仓储管理成本。因此,银行下调积存金利率,保持盈利能力。

“同时,市场对黄金投资的热情持续高涨,积存金业务已经积累了一定入场风险。银行下调积存金利率或上调起购点也是为了增加投资成本、平抑市场过激的入场情绪。”石烁进一步分析,“2024年以来,人民银行多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市场普遍预计,人民币资金相关利率在2025年很可能继续下调。银行选择下调积存金利率也是为了配合央行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充裕和宽松的社会融资环境。”

“银行下调利率可大幅降低资金成本,尤其在金价上涨、积存金规模可能扩大的情况下,减少利息支出,缓解成本压力。同时,银行能将资金更多配置到收益更高的业务领域,如贷款等,提升整体收益水平。”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助理教授邵辉指出。

警惕超调风险

开年以来,金价走势强劲。2月初,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金价一度逼近3000美元/盎司,不断创下新高。2月11日,上海黄金交易所官网显示,上海金早盘价为每克690.04元。同日,部分银行积存金产品的主动积存价一度突破了700元。

“这价格涨得也太离谱了!”社交媒体上,积存金成为各类黄金投资话题中讨论的热点。为何银行积存金如此受关注?

“与实物黄金、黄金期货、黄金ETF等产品或渠道相比,积存金具有投资门槛低、安全性高、电子交易便利、资金管理灵活快速、定期投资选择方便、实物兑换信用可靠等诸多优势。”石烁指出。

“从产品发展的角度来看,积存金产品的稳健发展需要银行着重在业务起点金额动态调整机制、合约价格形成机制、交易成本信息披露、长期投资习惯引导等方面进一步创新,维护健康可持续的业务环境。”石烁提示道。

金价狂飙下,现在是否还能买入是部分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因其价格形成机制受国际金价走势的复杂影响,积存金属于中高风险的投资业务。虽然国际金价在中长期内看涨预期强劲,但不排除当前积存金价格仍然存在超调风险。”石烁分析指出,“因此,投资者要避免盲目追高,而是根据个人风险偏好,控制投资成本,择机适度配置实物黄金、黄金ETF、黄金期货期权或黄金股票,形成稳健投资组合,从而践行投资的风险分散策略与长期主义理念。”

邵辉建议,面对金价高涨、积存金固定利率下调的情况,投资者也可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多元配置资产。例如,可适当增加股票、基金等权益类资产配置,在经济复苏预期下有望获得较好收益,也可关注债券市场,尤其是长期国债作为稳健投资选择,不过仍需警惕市场波动风险,避免过度集中投资。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期货品牌注册流程优化 钢厂冬季销售难题迎新解法
下一篇:各地力争新年经济“开门红”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