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一天五家公司赴港上市 港股成创投机构重要退出渠道

吴瞬    2025-01-17 11:25:08    证券时报网

赴港上市的热潮仍在继续,港交所的门又要被“踏破”了:在1月15日这一天中,竟有5家公司集体向港交所递表,而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2025年以来,已累计有21家公司递表港交所。

值得关注的是,上述已递表的公司中,绝大部分背后都有着创投机构的身影。从这一现象不难发现,在当下,港股已成为不少创投机构的重要退出渠道。

港股IPO持续回暖

根据目前部分已递表企业的招股书显示,不少企业背后都有着大量创投机构的投资。

比如在1月15日递表的东信营销背后,有着知名创投机构达晨,其持股比例达到5.6%;1月12日递表的微医控股背后则更是有着红杉、启明创投、高瓴、五源资本等一众创投机构;1月6日递表的天域半导体背后则有着华为哈勃、比亚迪、中国比利时基金、广东粤科投、招商资本等众多机构和产业资本。

因此,港股市场正在成为创投机构的重要退出渠道。数据也显示,港股IPO市场从2024年以来,正在快速回暖,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赴港上市。

1月15日,在第二届香港资本市场论坛2025上,香港证监会主席黄天佑表示,香港资本市场在2024年达成了多项成就。在新股集资方面,2024年香港市场迎来71宗新上市,总共筹集了870亿港元。这使香港在新股集资额的全球排名中位列第4,较2023年的第6位有所提升。

“特别是自去年4月,在中国证监会公布支持香港的‘五项措施’后,截至2024年底,香港市场有59宗新上市,筹集了830亿港元,占全年新股上市数量超过八成,占集资额超过九成,足以证明香港作为内地企业首选集资平台的地位。”黄天佑说。

赚钱效应不断显现

在港股IPO热潮下,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估值低、流动性差一直是不少创投机构不愿被投企业去港股上市的重要原因,但这一现象正在得到改变。尤其是自2024年9月以来,不少港股的新股上市都带来了不错的赚钱效应。

比如今年1月10日,有着“中国版乐高”之称的玩具厂商布鲁可正式登陆港股市场。发行价60.35港元,开盘高开超80%,截至收盘涨幅仍高达40%。招股书显示,布鲁可创立至今完成3轮融资,每一轮融资规模都在数亿元,累计融资17.87亿元。在上市前的融资中,不少知名创投机构都有现身,比如源码资本、君联资本、云锋基金、高榕创投等。

而从近期其他已上市的公司来看,2024年12月30日上市的健康之路首日涨幅达到36%;12月27日上市的佑驾创新首日涨幅达到14%;12月10日上市的毛戈平首日涨幅更是超过70%。

分析人士指出,这一现象或打消了不少创投机构的疑虑。新股赚钱效应可能会导致市场对即将上市的公司给予更高的估值。投资者对新股的追捧会使得上市公司在招股时能够获得更高的发行价,从而提高公司的融资规模和市场价值。

上市意愿或进一步增强

新股的良好表现使得更多的企业看到了在港股上市的吸引力,一些拟上市企业赴港上市的意愿也会越来越高。

“目前有100宗上市申请在处理中,预计2025年港股IPO会维持回暖态势,这其中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提振。”中泰国际分析师颜招骏说。

具体来看,颜招骏分析认为,首先,2024年四季度以来港股大盘在政策面支持下显著反弹,2024年全年在连续4年下跌后转涨。美联储步入降息周期,局部缓解港股大盘流动性压力。其次,去年下半年上市的多只新股表现理想,有赚钱效应。最后,政策和监管给予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大力支持。2024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明确表示将支持符合条件的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融资。港交所也在提升市场效率和流动性方面作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包括降低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门槛、GEM板上市改革、新股IPO改革,加快IPO审批速度等等。

对此,知名创投机构基石资本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目前香港资本市场比较低迷,恒生科技成份股估值处于30%分位,但也是国内企业实现IPO上市退出的重要渠道。“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搞活香港资本市场格外重要,一方面,可继续吸引和扩大沪港通、深港通等A股投资者投资港股,在政策上减免红利税;另一方面,可继续吸引比如中东主权财富基金等全球投资者进入香港资本市场。一旦香港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显现出来,内地企业在香港资本市场上市的意愿将会进一步增强。”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 上市航司上月旅客周转量 实现双位数增长
下一篇:预期最高收益率超5% 银行力推结构性存款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