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多家车企竞逐充电补能赛道 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李雯珊    2025-01-02 14:58:12    证券日报

近日,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广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汽能源”)对外发布了面向2025年度的“双万桩计划”,同时宣布启动“三连倍增”战略,到2027年进入行业头部阵营,全面进军充电设备销售市场,未来三年设备销售目标突破100万台。

据悉,广汽能源携手全国各地的合作伙伴,采取自建、合建、加盟、融租等多种合作模式,建成超充网络。广汽能源总经理刘志辉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广汽能源要坚定地形成自己的产品能力,坚信核心技术的全栈自研,坚持数字能源、数字运营,助力能源全球化的智慧服务。”

当下,汽车行业向电动化转型的步伐正在加快,而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这一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际上,近段时间以来,不少车企相继在充电补能领域有所动作,除了加大投入之外,还积极进行合作。

早前,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米汽车”)携手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蔚来汽车”)、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鹏汽车”)、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想汽车”),正式开始充电补能网络合作,三者充电桩将入驻小米汽车充电地图。

根据合作协议,超过14000个蔚来汽车充电桩、9000多个小鹏汽车充电桩以及6000多个理想汽车充电桩将全面接入小米充电地图系统。这一举措意味着小米汽车用户将能够在其充电地图上实时获取这些充电场站的最新动态数据,包括充电站的空闲情况、充电费用及位置信息等。

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氪汽车”)也于2024年12月底公布了2026年超快充桩计划布局:预计2026年全国建成2000座极充站,1万根极充桩,极氪汽车App充电地图接入第三方充电桩突破180万根等。

“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对充电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在增加,这为充电设施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此外,多家车企的积极参与,将有助于推动充电设施的标准化和互操作性,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充电体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国家能源局早前公布,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国累计建成充电桩1235.2万台,同比增长50%;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累计建成充电桩3.31万台,覆盖了除港澳台外的全部省份。2024年是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产业业态不断丰富完善的一年。

另外,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以下简称“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近日公开表示,近年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目前按照“1公桩=3个私桩”测算,中国2024年增量市场的纯电动车车桩比已经1:1,领先世界其他国家数倍水平。

根据乘联会整理的中国充电联盟数据分析,2024年11月份的公桩总量达到346万个,随车私桩目前为889万个。

崔东树认为,国内充电桩运营行业存在资金、场地、电网容量和数据资源四大竞争壁垒,目前已呈现马太效应,头部企业市场集中度提升。目前直流充电桩的发展规模较大,头部运营商表现较强。

他举例表示,广汽能源的充电桩2024年11月份平均充电达到7358度,每月都表现很好。蔚来汽车的充电桩充电量达到约2388度。而部分老旧充电桩的充电平均仅有月均100多度,主力充电企业的月均充电在千度水平。

同时,随着各大车企及产业链公司持续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将会更好地缓解新能源汽车充电补能焦虑,还会使得充电桩、充电枪、超充站运营管理等上中下游产业快速发展。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券业重回报 践行多次分红 首现特别分红
下一篇:政策红利释放 入境游持续升温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