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多地发布新计划!数字人民币新年迎利好

李颖超    2025-02-08 11:15:18    证券时报网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人民币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正逐步展现出其在推动金融科技创新、提升支付效率、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近期,多个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相继发布了相关的工作成果和发展计划,标志着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工作正在持续深化,应用场景不断落地,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建设正加速推进。

深圳:开立钱包数增加超800万个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市分局在举行2024年新闻发布会时强调,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将系统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地区运营机构开立的数字人民币钱包数量增加超800万个,累计流通业务金额较年初增长近七成。

广州:累计开立个人钱包超1400万个

日前,广州市委金融办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广州市数字人民币工作行动方案》,从七个方面明确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并按增量扩面阶段(2025年6月)、创新场景阶段(2025年底)和探索突破阶段(2026年底)三个阶段分步推进试点工作。

方案提出,至2025年6月,争取在民生、体育、消费、文旅、公交、预付费等领域应用场景覆盖面取得明显进展,促进数字人民币增量扩面、提质增效,使钱包量、交易规模等指标保持全省前列,巩固前期数字人民币试点成果;在争取至2026年底,基本实现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特定区域全覆盖,形成较为完善的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

截至目前,广州市累计开立个人钱包超1400万个,落地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商户门店超140万个,在食、住、行等23类重点民生领域落地特色应用场景。

实际上,2024年内,广东省内的数字人民币创新应用可谓捷报频传。在第十八届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召开期间,数字人民币可视硬钱包产品及应用正式发布;同年9月份,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伞列钱包“智合分账”创新应用在广州落地。

上海:累计近200万个应用场景

1月中旬,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市政府经济主题记者会。会议透露,2024年以来,上海金融系统全面推进金融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各项工作,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影响力不断增强。

会上表示,金融发展生态持续优化。推动《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修订实施。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累计推出近200万个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

实际上,2024年11月底,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一轮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明确,要进一步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应用与服务创新,力争到2025年底,基本形成场景覆盖面广、支付服务体验良好、创新应用丰富、各方参与积极的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

苏州:探索“政府+市场”双轮驱动

1月13日,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工作会议暨江苏省外汇管理工作会议召开时强调,2025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指导苏州印发《苏州市实施数字金融改革创新行动方案》。同时,深化建设苏州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征信链与珠三角征信链跨链联通。

此外,探索构建“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的数字人民币推广应用模式。深入推进支付便利化,增强支付便利化措施可持续性,推动南京、苏州打造数字人民币支付便利化特色城市。

苏州市此前官方发布的有关信息显示,自2024年以来,苏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继续致力于数字人民币的推广,目前,该市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达到了四个大类,26个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暂不包括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方面),数字人民币交易额为77.57亿,交易场景和交易规模较2023年都有了新突破。

与数字人民币早期发展相比较来看,在近一年的时间以来,多省市的有关工作部署逐渐细化、深入。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聚焦企业感受 凝聚发展合力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