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绿色金融不可逆 全球协同方可更进一步

李颖超    2025-01-20 15:11:23    证券时报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绿色金融作为推动经济向可持续、低碳方向转型的重要力量,已然在全球银行业内蓬勃发展。然而,近期美联储退出“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以及华尔街多家银行巨头宣布退出“净零银行业联盟(NZBA)”的消息,仍然引发业界对于全球银行业绿色金融未来路径的一些担忧与广泛热议。

有业界人士指出,美联储的退出可能使得NGFS在推动全球绿色金融合作与标准制定方面的作用受到削弱,增加了政策的不确定性;而华尔街银行巨头退出NZBA,或将引发市场对发展绿色金融的“犹豫”。上述机构在环保承诺上的动摇,不仅可能引发短期内的市场波动和投资反转,更会对整个绿色金融行业的长期发展产生较大的不确定性。

一系列挑战之下,全球银行业绿色金融的未来发展路在何方?这已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纵观而言,尽管发展面临着挑战,但绿色金融的前景依然广阔。各国政府应继续加强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为金融机构提供清晰的政策指引,进一步明确绿色金融的发展目标和路径。

同时,银行业自身也需要持续探索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丰富绿色金融产品谱系,满足不同行业及客户的多元化需求。特别是在金融产品方面,金融机构应加大对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此外,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是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领域稳健发展的关键。例如,将环境与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风险管控体系,进行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确保绿色金融业务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毫无疑问,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各国金融机构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升绿色金融的国际竞争力。

在强化信息披露与透明度方面,金融机构应根据国际绿色标准、监管指引及报告框架进行环境信息披露,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质量。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市场对绿色金融的信心,还能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和良性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绿色金融与数字业务的协同发展也将成为可能。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绿色金融业务及项目的评估和管理效率。

近年来,绿色金融已成为全球银行业发展的新蓝海。欧洲、北美、亚太等地区的多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推动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构建全方位的政策框架。

在中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正不断完善,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不断创新,满足了不同行业及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同时,金融机构也将环境与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断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有了智能手机,67岁的高莲翠学会网购年货
下一篇:2024年国内油气产量当量首超4亿吨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