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英国的养老金危机吗?
本周基准英国政府债券价格飙升20个基点,达到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一些人正在考虑可能出现与前总理利兹·特拉斯(Liz Truss)在 2022年9月制定的灾难性迷你预算类似的惨败。彼时,英国的养老金一度达到爆仓边缘。
最新数据显示,英镑一个月隐含波动率飙升至10%,为2023年3月银行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
此次更为不确定的是,当前这波抛售潮并没有明显的催化剂。有分析师认为,这与英国财政前景信心危机的加剧有关。另外,在通胀加速上升的背景下,欧元区正准备迎接债券供应量的增加,这推动德国国债收益率在周三升至5个月高点。
那么,此次英国国债抛售潮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暗流涌动
英国政府债券价格当地时间周三连续第二天大幅下跌,10年期债券收益率升至2008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30年期债券收益率创下26年来新高。英镑也大幅下跌,兑美元下跌逾1.2%,跌至4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1.2322美元。
30年期英国政府债券收益率在周二创下新高,上涨逾13个基点,达到1998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5.383%。基准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升至4.821%,当日也上涨12个基点,突破了自2023年10月以来的水平,并创下九个月来最大单日跌幅。两年期英国政府债券收益率升至2024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4.576%,五年期英国政府债券收益率升至2024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4.573%,当日均上涨超过10个基点。
与此同时,30年期德国国债收益率创2024年7月以来最高水平,30 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创2023年11月以来最高水平。
影响多大?
金融市场预计英国央行今年将仅降息两次,将银行利率从4.75%降至4.25%,而上个月路透社调查的经济学家预计的降息次数为四次。
荷兰银行(ING)高级欧洲利率策略师米歇尔·图克(Michiel Tukker)表示:“尽管我们认为从结构上来说利率应该降低,但改变方向可能需要时间。持续的通胀、政府支出、美国利率上升以及供应压力将继续对英镑利率构成上行压力。英镑已开始遭到抛售,但进一步走软的可能性应该有限——因为这不是主权危机。”
2022年9月,在前首相利兹·特拉斯 (Liz Truss) 的“迷你预算”之后的动荡时期,英镑和英国政府债券价格的跌幅都更大。并一度引发养老金危机。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如果英国政府债券收益率居高不下,财政部长雷切尔·里夫斯也会头疼。英国政府预算监督机构将在3月26日更新预测。现在来看,越来越有可能预测她将超出中期借款目标。
德意志银行首席英国经济学家桑杰·拉贾 (Sanjay Raja) 估计,如果英国政府债券收益率的最新上升持续下去,与预算责任办公室去年10月30日的预测相比,英国每年的债务利息支出将增加约100亿英镑(120亿美元)。
“这对财政前景意味着什么?削减开支,增加借贷,可能还要增加一点税收,以弥补新出现的财政漏洞。”他写道,“即将发布的春季声明、支出审查和秋季预算,可能会成为财政大臣历史性就职预算的痛苦续集。”
危机重演?
英国工业联合会(CBI)周四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对2024年第四季度英国金融公司商业前景的乐观情绪以两年来最快速度下降。尽管过去三个月业务量有所增加,但CBI对金融公司的信心指数12月跌至 -28%,为2022年9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英国工业联合会表示,受访者在调查答案中提交的评论凸显了对财政部长雷切尔·里夫斯(Rachel Reeves)预算的成本担忧。为了增加收入,政府宣布将雇主缴纳的国民保险或社会保障金提高1.2个百分点,并降低雇主缴纳的门槛。里夫斯当时表示,提高雇主的国民保险费对于资助公共服务投资是必要的。CBI调查显示,过去三个月金融公司的员工数量也有所下降。
如果当前的市场状况恶化,工党别无选择,只能削减开支并提高税收,以向市场保证“债务得到妥善管理”。预算问题已经酝酿很长时间,因为历届保守党财政大臣都未能解决英国不断升级的债务负担,目前英国的债务负担已达到上世纪60年代初以来的最高水平。
分析人士认为。英国最新的债券风暴很容易让人想起2022年利兹·特拉斯(Liz Truss)的迷你预算灾难,但将其与20世纪70年代的债务危机相提并论可能更为恰当。
英国央行前利率制定者马丁·威尔(Martin Weale)表示,如果市场情绪没有改变,工党政府可能不得不采取紧缩政策,以向市场保证其将解决英国不断升级的债务负担。
威尔表示,这些事件与1976年的债务危机“噩梦”如出一辙,当时政府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救助。目前债务成本的激增还可能耗尽财政大臣雷切尔·里夫斯(Rachel Reeves)微薄的99亿英镑(122 亿美元)预算缓冲,并在3月26日官方财政更新之前造成不稳定。
近半个世纪前,英国因巨额预算和贸易赤字而陷入危机,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了39亿美元的贷款。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同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实施的紧缩政策。
(责编:汪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