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好文荐读 > 正文

技艺恒久远,文明永流传——从历史走来的榆林石雕

曾德超    2024-12-18 14:21:37   

有一句歌词唱得好:“精美的石头会说话”。榆林不计其数的石雕艺术精品,就是这样的精美石头。它们从远古走来,形成了实用与艺术并存、传承与创新并蓄、历史与现实并茂的“会说话”的石雕奇观。

榆林石雕带着生活气息从远古走来

窑洞是陕北人充分利用地质条件建造居所的智慧结晶。在榆林一带的石窑洞,则是古人智慧的集大成者。为了让窑洞坚固耐用,有韧劲的榆林汉子凿山开石,并运至挖好的土窑洞内,巧妙利用铆合关系,砌成石头窑洞,与窑口相接,形成天人合一的拱形石头建筑,既亲近自然又美观实用。

除了住所,建筑、用具的石器痕迹也比比皆是,如石街、石院、石墙、石阶、石门等窑洞附属建筑物,既经久耐用又装点门庭。生产生活用的石碾、石磨、石桌、石凳,乃至石捣蒜钵子,不仅承载着粮食的生产、利用与储存,还诉说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

榆林古代劳动人民还能创造性发明一些对现在仍有启发和实用意义的生活用石器。因为榆林树木稀有,所以石匠就别出心裁地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板原料做衣柜衣箱,简单朴素又坚固耐用。为了更好地储存食物,匠人们又打造出了防鼠、防潮、防腐的石粮仓,储存粮食和蔬菜,还有其升级版的,用六块石板套装而成,装上小门安置于院内阴凉处,存放肉食可较长时间保鲜,颇有原始冰箱的意味。至于造型各异的石灯树,既是工匠们就地取材创造的照亮长长黑夜的生活器具,更是一种吉祥物,寓意吉祥平安、幸福美满、薪火相传。

地处黄土高原的榆林,自然条件恶劣,贫瘠的大地四分五裂、沟壑纵横,但这里的工匠们一锤一錾在山谷里、河道上建造出一座又一座石拱桥,将支离破碎的山川连在了一起,沟通了村庄和城镇,连接了内地与边塞,让壕沟变坦途,让往来人士见证着这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奇迹。

一言以蔽之,榆林石雕不仅传递着劳动人民善思善用石器的伟大智慧和坚韧不拔的豁达胸怀,还被赋予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榆林石雕是凝固的历史画卷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当石器从简单的生产工具上升到具有审美价值、寄托精神象征的艺术品后,就出现了石雕艺术。榆林石雕艺术,与石器时代同步,带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厚重感,其价值不仅在于精湛的工艺,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

榆林这块神奇的土地,土多,沙多,石头也多,凭借优质的石料和精湛的雕刻技艺,孕育出了享誉全国的石雕艺术。每一件石雕都浸润着工匠洒落的辛勤汗水和精湛的雕刻技艺,留存着祖辈们那些或浓或淡的生活时光。

汉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构石,时间段集中在东汉中晚期,有“绣像的汉代史”之称,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汉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四大区域:山东和苏北画像石以质朴厚重见长,古风盎然;河南画像石以雄壮有力取胜,豪放泼辣;四川画像石清新活泼,精巧俊爽;陕北晋西画像石纯朴自然,简练朴素。

榆林汉画像石是陕北画像石的代表,是最直观、最真实的陕北图像资料。榆林汉代工匠们以石当纸、以刀作笔,在陕北随处可见的石料上采用各种娴熟技法,鬼斧神工地创造出一幅幅精美朴素的画面,题材内容广泛、构图形式华美、雕刻艺术精湛,为后世留下了一座弥足珍贵的汉画像石艺术宝库。

或许正因为没有见过真狮子的模样,匠人们根据口口相传的口诀“十斤狮子九斤头,两只眼睛一张口”和丰富的想象、朴实的情感、神奇的雕技,让冰冷的石头幻化出形态各异、夸张多变、妙趣横生,似狮非狮、神似貌离、神形兼备的圣灵。他们雕出的石狮有的天真烂漫,像稚气未脱的孩子;有的憨厚老实,如憨厚朴实的陕北老农;有的慈眉善目,像温顺可亲的婆姨;有的刚健威猛,如冲锋陷阵的勇士。无论是威严高大、置于庙宇高山的镇山狮,还是小巧可爱、置于炕头、守护生命的拴娃娃狮,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凝聚了真正的写意传统、纯正的民族特色。特别值得一提的炕头石狮(拴娃娃狮),是绥德石狮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以显著的地域特征、生动的雕刻技艺、浓厚的文化特征,融入千家万户,是与人最亲近的生命护卫。当大人外出劳作时,将幼小的生命拴在调皮可爱的小石狮子上,不仅是精神上的托付,更是安全上的托付。

榆林石雕是民族艺术瑰宝,记录着绵绵不息的生活印迹,凝聚着古老深厚的文明基因。石匠们怀着朴素的情怀、高超的技艺,在一块块冰冷的石头上一刀一刻、一雕一琢,创造出的不朽画卷,历经雨雪风霜的岁月磨砺、传承千年,发散出无穷魅力。

榆林石雕是多彩的现实剪影

榆林石雕随时光流变,又随时代传承,融合了历史记忆和当地民俗,又回到生活中去,在现实中仍焕发着勃勃生机。

位于神木市高家堡镇的石峁博物馆展现了石峁文明在中国文明起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和独特地位,作为镇馆之宝的“大型神面石雕”长2.5米,重1吨以上,彰显了石峁先民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刻画了中华5000年文明迭遭忧患而长盛不衰的传奇。

位于榆林市老城区的汉画像石博物馆和绥德县城的汉画像石展览馆则是石质史书库,展陈出东汉时期典章制度、衣食住行以及神话传说的仙界景象。进入其间,你将会穿越回那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与来自两千年前的古人在岁月长河中相遇。

最能体现现代工艺的榆林石雕当属绥德石雕群。绥德县永乐大道石刻长廊犹如一幅石刻长卷,古朴深沉、凝重洗练、粗犷传神地将陕北五千年文明史剪影于石。绥德县城“天下名州”石牌楼,是绥德石雕艺术的集大成者,以恢宏的气势、奇妙的设计、精美的构图、神工的雕技,把当地人对宇宙的认识、人生的感悟、民族文化的传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石魂广场则充分展示了绥德石雕技术的宏大。最有代表性的是一对高19.5米的巨型石狮,庄严肃穆、气势磅礴、威震八方,仿佛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的石雕技艺和民间艺术精华,堪称“天下第一石雕狮”。广场下面横跨无定河两岸的千狮桥护栏上,雕刻了1008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狮,凸显了这块土地上人们广阔的胸怀、远大的抱负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石头与自然、文化碰撞摩擦的火花,在时光的隧道中镌刻出了璀璨的故事。源于生活的石雕艺术,从数千年前的石像到传承至今的石雕文化现象,从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到精美的艺术作品,从气势恢宏的镇山石狮到小巧精致的炕头石狮,无不彰显着榆林石雕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虽然,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大多数石器已退出人们的生活舞台,但石雕艺术美化装饰功能,并没有因高科技手段的产生淹没于历史洪流,而是以平静、恬淡的形式继续陪伴着陕北人民的幸福。作为艺术品的石雕,它将陕北厚重的历史文化、朴素的生命认知、豁达的生活情趣凝固成不朽的剪影,在历史的天空中迸发出神秘与灵动的永恒光辉,不由得感叹道:

《石雕》
质本无求自在身,
一遭际遇入凡尘。
千磨万刻成铭日,
犹忆当年知遇恩!

(作者为陕西省榆林市政协主席)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从窟野河到秃尾河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