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好文荐读 > 正文

从窟野河到秃尾河

张凌云    2024-12-17 15:20:15   

在陕北这片广袤而厚重的土地上,窟野河与秃尾河宛如两条蜿蜒的玉带,静静流淌,它们不仅润泽着这片大地,更孕育了璀璨夺目的陕北文化,见证了无数故事的起承转合,也承载着我一路走来的文化传承的足迹与人生感悟。

我与这片土地的缘分,恰似那两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源远流长且饱含深情,在岁月的长河中奏响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乐章。从踏入窟野河畔开始,我便被这里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深深吸引,自此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人生旅程,而后又沿着岁月的脉络,追随着发展的步伐,迁徙至秃尾河之畔,继续书写着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的故事,不知不觉间,这一写便是许多年,给陕北文化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初临窟野河:守望神木老城

初到窟野河畔的神木老城,我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漫步在它那古旧却韵味十足的大街小巷。脚下的青石板路,犹如一位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每一道裂痕、每一处磨损,似乎都铭刻着岁月的痕迹。那一座座古老的建筑,宛如历史的守望者,静静矗立在时光之中,散发着浓郁的古朴气息。然而,彼时的老城却面临诸多困境,恰似一位暮年的老人,被岁月侵蚀得伤痕累累。老城墙在风雨的冲刷下几近坍塌,几近消失于人们的视野;街区内新老建筑杂乱无章地交织在一起,仿佛时空在这里错乱;危房摇摇欲坠,好似风中残烛,时刻面临着消逝的危险;基础设施老化严重,让老城居民的生活处处显得捉襟见肘;而人口老龄化问题更是如一片阴霾,笼罩着老城的上空,年轻的活力渐渐消逝,人才不断外流,老城的希望仿佛也随之黯淡。

面对这一切,我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犹如接过了守护老城薪火的接力棒,决心成为老城的守护者,为它重新注入生机与活力。于是,我开始精心谋划老城保护和改造的蓝图,每一个决策、每一项规划,都像是在为老城的未来绘制一幅细腻且充满希望的画卷。在改造过程中,我四处奔走,积极筹措资金,如同一位执着的寻宝者,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从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出发,我带领团队对道路进行拓宽和修整,让老城的脉络重新畅通,方便人们的出行;改造水电和管网,让老城的“血脉”再次顺畅流淌;加固修复危墙危房,仿佛为老城的身躯披上坚固的铠甲,使其能抵御岁月的侵蚀;对棚户区进行改造,让居民的生活环境焕然一新,重现往昔的烟火气息。每一个细节,我都亲自把关,与工匠们耐心交流,叮嘱他们用匠心去呵护每一块砖石,因为它们都是老城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这片土地上人们世世代代的记忆。

随着改造工作的逐步推进,老城仿佛一位沉睡已久的佳人,渐渐苏醒过来。如今,漫步在老城的街巷,我能感受到一种和谐与宁静的氛围。古老的四合院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城市的脉络中,散发着古朴典雅的韵味;热闹的市集里,人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修缮后的街道宽敞整洁,仿佛是老城崭新的丝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站在凯歌楼上,我极目远眺,心中满是感慨。这座历经风雨的建筑,如今再次成为老城的中心,见证着它的重生。我深知,这一切的努力,不仅是为了改善居民的生活,更是为了传承这座城市的根与魂,让后人能够继续聆听老城的故事,感受它的魅力,让窟野河所滋养的这一方文化土壤,永远肥沃且充满生机。

沿着河流迁徙:两座古城的筹对

随着时光的流转,工作的轨迹将我带到了秃尾河之畔,这里又有着别样的历史遗迹等待着我去守护、去发掘、去传承,它们同样承载着陕北文化的厚重记忆,在岁月中默默等待着重焕光彩的时刻。

当我踏上秃尾河畔的高家堡古城,往昔的回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这座有着580多年历史的明代军堡,曾经是长城沿线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依傍着秃尾河,曾见证了无数的商贸往来、人文交融,然而岁月的变迁却让它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古城的轮廓依旧,却难掩落寞之情,好似一位被遗忘的老者,孤独地守望着过去的辉煌。人口的大量流失,使得古城仿佛失去了灵魂,变得寂静无声;建筑的破败,如同一道道伤痕,铭刻在它的身上;曾经热闹非凡的景区,如今也门可罗雀,杂草丛生,往昔的繁华仿佛只是一场遥远的旧梦。

但我坚信,高家堡古城的辉煌不应被时间掩埋,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值得被更多的人知晓与铭记。于是,我怀揣着希望,踏上了复兴古城的征程。我不辞辛劳地穿梭于各个部门之间,为古城的发展争取每一个可能的机会。终于,一系列的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展开。跨越秃尾河和永利河的大桥、古镇西过境线的建设,如同为古城打通了任督二脉,让它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也让秃尾河的水仿佛再次流动起了生机与活力;古城墙、古建筑和街巷的修复工程,精心雕琢着每一处细节,让古城重新焕发出昔日的风貌,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那个繁华的年代;影视基地的成功打造,吸引了众多剧组的目光。一时间,古城内星光熠熠,成了影视创作的热门取景地,也让更多的人知晓了这座美丽的古城,秃尾河的故事也随着影视作品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万佛洞、兴武山、叠翠山、龙泉寺等景区的保护与修复工作,让大自然的美景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游客们在这里既能领略到自然风光的壮丽,又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重;新建的文化馆,如同一座文化的灯塔,照亮了古城的文化天空,为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中国名镇志 - 高家堡镇志》的编纂,更是为古城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让后人能够清晰地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古城的独特魅力。古城的石板路,承载着无数的足迹和故事,每一块石板都仿佛在低语着过去的繁华,而秃尾河的潺潺流水声仿佛是它们的背景音乐,共同诉说着古城的故事;明清建筑的飞檐斗拱,精雕细琢,展现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它们见证了古城的兴衰荣辱,也倒映在秃尾河的波光之中,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古城八景,如诗如画,吸引着游客们的目光,让人流连忘返,而秃尾河就像是一条灵动的丝带,串联起这些美景,使其更具韵味。漫步在古城内,传统的美食香气四溢,那一碗碗绿豆凉粉、土炉月饼,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是古城独特的味觉记忆,让人回味无穷,也成了秃尾河文化滋养下的独特风情。我由衷地希望,每一位来到高家堡古城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心灵的慰藉,感受到这座古镇的温暖与魅力,让它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乡愁,让秃尾河所孕育的这一份边塞风情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石峁遗址,坐落在秃尾河附近的那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上,隐藏着 4300 多年前的文明密码。当我第一次踏上这片遗址时,眼前的景象既让我震撼,又让我深感责任重大。巨大的石头城墙,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旧傲然挺立,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而秃尾河或许也见证了这座远古城池的兴衰变迁,默默守护着这片承载着先民智慧的土地。然而,这里的条件却十分艰苦,交通不便如同一条无形的枷锁,阻碍着遗址的发展;考古工作进展缓慢,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遗址面临着各种病害的威胁,仿佛一位身患重病的老者,急需救治;可展示给外界的内容有限,使得这座伟大的遗址宛如一颗蒙尘的明珠,无法完全展现出它的璀璨光芒。

但我心中对探索文明起源的热情如火焰般燃烧,永不熄灭。我积极投身于遗址的各项工作中,与考古团队并肩作战,共同努力。我们全力推动皇城大道的修筑,让通往遗址的道路变得畅通无阻,也让秃尾河与外界有了更便捷的连接通道;精心打造外城东门遗址保护、展示棚,如同为遗址搭建起一座展示的舞台,让更多的人能够近距离感受它的魅力,让秃尾河畔的这一远古文明得以展现在世人眼前;用心编制石峁遗址发掘保护利用的方案,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凝聚着我们对遗址的尊重与热爱。过程中,我们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随着工作的深入,石峁遗址逐渐向世人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口簧、陶鹰、骨笛、陶瓦、壁画、布块、骨针、石雕、贵族墓等重要遗物的相继出土,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们探索远古文明的道路。这些遗物不仅展示了石峁先民的高超技艺,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我们对那个遥远的时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皇城台、大台基遗迹先后被评为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这是对我们工作的巨大肯定,也让石峁遗址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石峁遗址的价值,我们还积极举办各种学术研讨活动,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石峁文明的奥秘。如今,石峁遗址已日渐成为溯源中华起源、追寻文明前夜的打卡之地,它就像一座历史的灯塔,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也让秃尾河因孕育了如此伟大的远古文明而更具文化底蕴。

杨家城:续写英雄传奇

杨家城,那是一座充满英雄气息的古城,杨家将的忠勇故事在这里代代相传,它同样依偎在窟野河之畔,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当我接到杨家城保护建设的重任时,心中既充满了敬畏,又深感使命的光荣。这座古城历经岁月的侵蚀,已变得残破不堪,许多历史遗迹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仿佛一位伤痕累累的英雄,急需我们去守护、去修复,让其重现昔日的荣光。

我怀揣着对杨家将的崇敬之情,踏上了保护和建设杨家城的征程。我们全力以赴加快以古城墙为重点的考古发掘工作,如同在历史的长河中淘金,小心翼翼地寻找着每一个可能的线索。在废墟中,我们仔细搜寻着历史的根脉和文化基因,哪怕是一片陶片、一枚箭头,都视为珍宝。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逐渐还原了古城的部分原貌,烽火台、英雄群雕、英雄广场、三棵神松、古栈道、红楼、古井、展览馆、将军祠、步道、牌坊等建筑一一重现,勾勒出了一座英雄之城的轮廓,让窟野河畔的这片土地再次充满了英雄的豪迈之气。

同时,我们还积极创作杨家将演艺作品,开展一系列民俗活动,让杨家将的故事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展现给世人。情景剧《千古杨家将》《忠勇杨家鼓》《往事越千年》《麟州情》、武术《杨家枪》、歌曲《忠勇麟州》、5D 动感影像等演绎作品的亮相,如同一颗颗文化的火种,点燃了人们对杨家将文化的热情。每当看到游客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被杨家将的忠勇精神所感动,我心中都充满了欣慰,也深感我们的努力让窟野河所承载的英雄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在杨家城的工作过程中,我常常被杨家将的精神所震撼。他们为了保家卫国,不惜舍生忘死,这种忠诚和勇敢,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如同窟野河的河水,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站在杨家城的土地上,我仿佛能看到杨业率领杨家军奋勇杀敌的场景,他们的身影如同巍峨的高山,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我深知,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杨家将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让后人能够铭记这段历史,从中汲取力量,让窟野河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元。

文化传承:心灵的归宿

从窟野河到秃尾河,这一路走来,从2006年算起,在中鸡的窟野河畔,一直辗转,快二十年了。这四座城从保护、发掘,从开发到如今大放异彩,四十多年,几乎贯穿着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成为中华文明探源、边塞文化、陕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四座历史遗迹的工作经历,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每一座城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兴衰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滋养着伟大的精神,而这两条河流就像是它们的母亲,默默地孕育、守护着这些文化瑰宝,使其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发展,成为陕北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窟野河与秃尾河对陕北文化的孕育发展有着深远且不可替代的意义。它们是陕北大地的生命脉络,河水滋润着这片土地,使得农业得以发展,为人们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文化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沿着河流两岸,人们聚居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语言习惯以及民间艺术形式,像那些古老的陕北民歌,或许就是先辈们在河边劳作时随性而唱,口口相传至今;剪纸、刺绣等民间手工艺,也是在这片河流滋养的土地上,由一代代心灵手巧的妇女们传承创新,展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

同时,这两条河见证了历史上的商贸往来、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不同地区的人们沿着河流汇聚于此,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元素,相互碰撞、融合,使得陕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兼容并蓄。众多的历史遗迹依河而建,它们承载着不同时期的历史记忆,是陕北文化在时间长河中的一个个坐标,从古老的史前文明到英雄辈出的古代王朝,再到近现代的发展变迁,两条河流串联起了这一切,让陕北文化的脉络清晰且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长河镜像府州美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