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初次听到有个风景绝佳的去处“莲花辿”,煞是好奇,“辿”字太生僻了,其名称肯定有些来历,于是查找资料,还真发现其大有来头。“辿”读音chān,最早出现于《三国志·魏志》,用作人名。《说文解字》将“辿”解释为“安步也”,即安然或缓慢行走的样子。
“莲花辿”位于榆林市府谷县墙头村附近的黄河西岸。史载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二月,康熙在平定噶尔丹叛乱时,选择从黄河对面准格尔旗龙口镇的大口村渡河,缘因黄河在这里拐了一道弯,水势平坦,易于摆渡。渡过黄河后,康熙帝被展现在眼前的五色斑斓、状若莲花的砂岩地貌所吸引,兴致很足,问随行人员这是何地?臣下报告尚未命名,康熙帝缓步其间,思索片刻,欣然命名“莲花辿”。
恰好今年初夏的某个周末,我有机会同“莲花辿”来了一次近距离亲密接触,了却了长久以来的心愿。
从府谷出发,顺沿黄公路逆流而上,约一小时,就到达了目的地,来到“鸡鸣三省”的指示牌前,向黄河望去,只见一个S型大湾从这里向两端伸展开来,形成两岸相对平整的冲积平原,与两旁陡峭的山势形成鲜明对比,河道中的水流平缓,与想象中黄河气势磅礴奔流的景象大相径庭,这里的水色浅绿泛蓝,得益于新中国成立后持续不断地治黄,多少代人为此作出卓越贡献。依山道上行不远,就到了一处平台,有一块石碑临河而立,刻着“黄河入陕第一湾”几个遒劲大字。从石碑旁俯视,眼界豁然开朗,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崖壁上一抹抹小草的浅绿映衬出了一派盎然生机。
由于时间紧,来不及细细品味临河之乐,赶紧继续登高,终于看到了心仪已久的莲花辿。山顶的高地距河岸落差100多米,一个直径千余米的巨大凹槽坡地在眼前铺陈开来,坡地中央和崖壁周围是错落有致、红白相间、层次分明的砂砾岩石。远眺过去,以红色调为主的岩石间隙中透出或黄或白或绿的色彩,那是与红岩相伴的黄土、沙砾及绿草,在山崖之上,巍然矗立着一座烽火台,是万里长城在府谷的起点,与整个山势浑然一体,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完美结合。近观岩石,一粒粒红砂耀眼夺目,似乎要抢夺太阳的光芒。环视岩区,三面崖壁环抱,一面濒水而开,中间是一簇簇、一团团的岩石,与崖壁上一层层错落相间的红岩构成了一片片盛开的“花瓣”,辅之以“底座”下的河水,宛如一朵巨大的彩莲盛开在黄河之上,传神而又宏阔。还在莲花辿的色彩与光影中痴迷时,太阳的余晖开始漫过,水流声以及嗥叫的雄鹰声唤醒了沉浸的思绪,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处让人回味无穷的人间仙境。
莲花辿,就像莲花一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虽然不能深入其间,但远观更能从总体上领略其精髓,所以虽浅游片刻,仍然念念不忘。回想起来,观感颇多。
它似一朵朵天生地育的彩莲。因为独特的地质原因,亿万年来,这里发育出了层理交错的岩层,层层叠叠,峰峦交错,沟壑相映,观其色泽,各色混杂,通常以粉红、紫、灰白、灰绿等色为主,在自然光影的作用下,交相辉映,色调又因季节、天气、阳光的不同变化而气象万千。其内部的砂砾岩簇拥起来,宛若一大池含苞欲放的花蕾,整个景区,又如一朵盛放的彩莲。如果恰好赶上雨过天晴,红砂岩色泽更加鲜艳,岩体更加醒目,层次更加分明,在河水的烘托下,向人们展现出一幅美轮美奂的自然画卷。
它似一块块撒满葱花的五花肉。老百姓的声音往往是最质朴又贴切的。在描述莲花辿像什么这个问题上,当地老百姓称之为“撒着葱花的五花肉”。乍一听,似乎觉得有点俗,但细想来,既贴切又有生活气息。红白相间的山石很像一块块煎过的五花肉,而嫩绿色的植物点缀其间,就像粒粒葱花,秀色可餐。这里的砂岩上生长着沙棘、羊草、冰草、芨芨草、野韭菜等低矮的绿植。在陕北严酷的自然环境下,这些绿草类植物焕发着无畏的坚韧,像当地劳动人民一样,用顽强谱写着生命的奇迹。
它似一段段上天遗落在人间的音符。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莲花辿充满着音乐的律动。崖壁上五彩的线条间点缀得斑斑点点,犹如一段段五线谱,将天籁之音凝固在这天地造化之间。其高低错落的砂砾岩,犹如一只只静候乐手的编钟,在那里等待被敲出天籁之作。莲花辿下的黄河入陕第一湾,则如一条潜龙,在风的协奏下,摆动着优雅的雄姿,吐纳着曼妙的丝竹之音,在莲花辿合围的时空里,交响共鸣,奇妙无比。这一段段美妙的音符,与莲花辿的色、形、影交相辉映,为大自然增添一份惟妙惟肖的乐章。
它是一座饱含沧桑的自然博物馆。据地质学家考证,莲花辿是由古生代二叠纪(约2.5亿年)、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厚层砂岩、泥质砂岩、砂页岩、泥质页岩组成的岩石互层,承载着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是造物主赐给我们的神秘礼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曾经像火山岩浆那样热烈地奔腾过,激情地流泻过,而后在地质运动中凝固为庄重,冷却为深沉。它的结构强度低,遇水如泥、遇风成沙,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是“地球的疮疤”,见证着历史变迁的沧桑。历史上匈奴、党项、鲜卑、契丹、突厥、蒙古等民族与汉族在这里来往频繁,冲突较多,进一步增强了它的沧桑感。它的地貌五色杂陈,裸露于地表,风蚀作用明显,所以有学者认为它是雅丹地貌。但其岩石中的红色砂岩或砾岩成分不少,受流水侵蚀作用明显,有较典型的丹霞地貌特征,所以到底是丹霞地貌还是雅丹地貌尚存争议。兼有两种不同地貌的特征,承载着自然和人文的沧桑,或许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也是让人流连忘返,以窥其貌的吸引力所在。
是一处涤荡心灵的驿站。想当初,康熙皇帝为此地取名“莲花辿”,是有深意的,莲花,象征圣洁、吉祥与和平,“辿”则是缓步,追求心灵的闲适。或许当年康熙三次亲征噶尔丹,就是要打击分裂势力,为老百姓赢来吉祥与和平的盛世,所以在他途经榆林写的七律《出塞并序》里有著名一句“天下一家无内外,烽销堠罢不论兵。”诗句以大气磅礴、气吞山河之势抒写出了天下一统、和平安定的志向。在这里,极目远眺,山、河、旷野,将自然点缀得五彩斑斓又那么和谐安详。汹涌咆哮的黄河流经此地时,也停止了奔腾,放慢了脚步,放低了姿态,拐了一个大大的弯,变成了一泓碧潭、一方荷塘、一面清镜,和莲花辿一道搭建起涤荡心灵的驿站。在这里,山岳是那么的伟岸,河水是那么的安详,天地是那么的辽阔,而亲临此地的游客,则能返璞归真、心旷神怡、净化自我,这或许就是莲花辿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人生的旅程和命运或许要向莲花辿学习,坚定方向、矢志不渝,去慢慢体味、慢慢成长,让自己恬静而又蓄势待发,何其充实!但人生路上,难免会有打破宁静的时候,是否定力依旧呢?由此想到不久前观湖,看到湖边一尊悠闲垂钓的姜子牙雕像,与天地融为一体,如静谧的水墨画,忽然飞来一只白鹭,点破了这张画,也点醒了江山悠远的心,感慨油然而生,聊以诗作结:
(作者为陕西省榆林市政协主席)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