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好文荐读 > 正文

无定河畔的米

曾德超    2024-11-25 10:36:57   

无定河,榆林的生命河、母亲河。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苍茫大地上的榆林儿女。多少年来,人们敬畏她、赞美她、歌颂她,因为她带给了这片土地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陕北是个干旱地区,水在这里尤显珍贵。无定河作为榆林境内最大的河流,全长491公里,发源于榆林,又从榆林汇入黄河,对沿途各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她的发源地定边县白于山北麓低山丘陵区,海拔高、塬峁宽、梁涧交错、土层深厚,除无定河外,还孕育了大理河、延河、洛河等水流。无定河从白于山流出后,向东北方向深入毛乌素沙地,在风沙草滩区蜿蜒向东,流经定边、靖边等地,两岸贫瘠的沙土地因她的滋润,草木茂盛,生机盎然。继续东流,出了毛乌素沙地后,她就流入了黄土和沙地交错的横山区,将芦河纳入怀抱,水量增加,河岸平坦湿地面积大增,形成了适合较大规模耕种的自然条件。之后,她在横山、榆阳交界处掉头南下,流入黄土高原的腹地——黄土丘陵沟壑区,这里沟壑纵横,丘陵峁梁交错,似乎“地无三尺平”,但在她持续不断地冲刷下,米脂、绥德一带形成了较为开阔的河套川地,适合于耕种农作物。从绥德继续往南,她就进入了清涧县,经过这里土石山区的阻挡,她不断迂回盘绕,以巨大的勇气和魄力,冲开层层山峁,在清涧东南的河口注入黄河,完成了她绚丽多姿的旅程。

榆林的地貌分为梁状低山丘陵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无定河流经、滋润了三类地貌的全部,所以称她为榆林的母亲河实至名归。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她所流经的区域地质地貌差异大,所滋养的农作物也大相径庭,从上游的荞麦米,到中游的大米,再到中下游的小米,农作物种类各异、各有千秋,颇能说明水文特征和农作物的紧密关系。

上游——定边靖边的荞麦米

“粉格洞洞的荞麦花,哎嗨哟,开在那山峁峁疙瘩瘩,塞上的风哟火辣辣,吹红了麦秆秆吹晕了花……”一曲陕北民歌《荞麦花》,将塞上荞麦的风采演绎得淳朴自然。从白于山区千沟万壑中流出的涓涓细流,在春夏之交,开始浇灌两岸的农田,润泽着一望无垠的荞麦苗,并带着生机,慢慢汇聚成水量较为充沛的无定河,流向沙漠边缘,去浸润更广袤的土地。在无定河两岸,同样热情洋溢、满怀期待的荞麦,在相对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绽放着璀璨的生命,与勤劳善良、自强不息的山区儿女共同创造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典范。

这样的美丽,在每年的八月份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那时,漫山遍野的荞麦花、黄芥花、土豆花,在郁郁葱葱的玉米叶、糜子叶、高粱叶的映衬下、构成一幅五彩缤纷、层次分明的瑰丽画卷。这多彩画卷的主角,无疑是种植面积最大的荞麦。定靖两县(即定边、靖边)荞麦种植面积达到百万亩之多,每年夏末初秋,集中连片的荞麦花遍布山间,粉红色的、浅紫色的、雪白色的细小花朵竞相盛开,婀娜多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纵横阡陌色彩斑斓,一幅“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的景象;在微风的吹拂下,满满的荞麦花香,弥漫原野,沁人心脾。

荞麦到底是何方神圣,能获得当地人的特别钟爱,竟有如此大面积的播种?据载,荞麦种植历史悠久,《诗经》中有“视尔如荍,贻我握椒”的诗句,荍即荞麦,自秦汉以来就是定边、靖边一带农家的主粮之一。荞麦是黄土高原高海拔低山丘陵区最适合种植的庄稼之一,也是这一带公认的好食材。定靖土壤富含钾,日照充足,天气凉爽,雨热同季,非常适宜荞麦生长,“定边荞麦”和“靖边荞麦”分别在2011年、2013年被认定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不同于其他地区开白花的苦荞,定靖多是开粉红色花的甜荞,荞麦米以粒大饱满、棱细皮薄、出粉率高、营养保健功能强等优势闻名遐迩,经检测,其中富含荞麦碱、芦丁、亚油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营养成分丰富,产品远销海内外。因此,这里也成为世界红花荞麦原产地保护区。

荞麦作为一种国际公认的药食兼用作物,早在《本草纲目》就有“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之效的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位郎中杨起患了肠胃病,久治不愈,身体日渐消瘦,幸好偶遇一个和尚传授了一个方子给他,就是用荞麦面当作饭食,连吃三四餐。杨起在施行他法无效后尝试此法,果真见效,再服几天后肠胃病竟然治好了。后来他诊治此类肠胃病时用此法均灵验,后来,杨起在他编写的一本药方中把荞麦面治肠胃病的功效收录进去,得以流传。

带着白于山区的高亢,带着荞麦花香的迷人,带着高原淳朴的民风,无定河继续向东旖旎而行,穿过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就流进了横山境内。在这里,她揽芦河入怀,河面更宽广了,水量更丰沛了,在河滩地形成了大片适宜耕种的区域。耕种什么合适?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她在这一带沉淀出了适合种植水稻的独特自然条件,颠覆了人们对塞北苦寒之地的认知。

中游——横山榆阳的大米

无定河在这一带把地形地貌切割成了形态迥异的两部分,在河的北岸,是沙漠边缘地带,黄沙为主,在河的南岸,则以土石山为主。夹在黄沙和黄土地带之间的无定河湿地,平坦开阔,绵延百余公里,生态优美,气候相对温润,是理想的农作物耕种区域。

横山段无定河的南岸,万里长城从东向西穿境而过,将两种不同的地貌分成了长城内外。当年,中原政权为了抵御侵扰,派重兵布防长城一线,以至于这一带云集了南方众多戍边将士。但南方将士的饮食结构以大米为主,不习惯北方的小米及面食,于是不少人琢磨种植水稻,以解决吃大米问题。史载,从宋朝起,这里开始大规模种植水稻。北宋边臣吕惠卿上书朝廷,极言无定河一带农业价值:“今葭芦、米脂里外良田不啻一二万顷……其出禾粟多……”,在驻防官兵的带领下,在河谷开阔地带广种水稻,效果显著,对保障边防军需,支援朝廷巩固国防起了重要作用。有“榆林之父”之称的明朝名臣余子俊抚治陕西时,除了带领民众大修边墙(即长城)外,还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大工程,其中之一就是大兴水利,把水稻种植区域从无定河两岸扩大到支流灌区。他从榆溪河上游引水,在红石峡崖边凿出泽被后世的“广泽渠”,将河水引入下游开阔地带,推广水稻种植。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在榆阳区鱼河镇榆溪河与无定河的交汇地带,形成了万亩水稻良田。

清朝李熙龄纂修的《榆林府志》记载:“北粳凉,南粳温。北粳花开以夜,故性稍凉。…今惟榆、怀县有稻田。”《延绥揽胜》记载:“物产除谷豆稻黍外,农家多以畜牧牛羊为副业。波罗二十磕等村,良田肥饶,最利稻植,稻产最为驰名。”文中“榆、怀、波罗”等地,现在为横山、榆阳无定河沿岸。从记载还不难发现,这里种植出的水稻,同南方水稻相比,口感独特,品质优良,并且横山大米被认证为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

关于横山、榆阳一带大米口感好、品质优的特点还被两位皇帝见证过。据传,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巡边榆林卫,在榆林卫城凯歌楼上犒赏戍边有功将领,吃榆林名餐“全羊道”时,主食就是清香的当地大米饭;清圣祖康熙皇帝西征噶尔丹驻跸榆林卫时,御膳中的主食也是本地大米,康熙帝回京后还不忘香甜的无定河畔大米,特别加以赏赐,可见横山、榆阳一带的无定河流域号称“塞上江南”名不虚传!

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针对这里空气流通好、光照好、自然天敌少的优势,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在稻田里养殖螃蟹的新型农业形态。稻田为螃蟹生长提供了天然饲料和栖息环境,能够提高螃蟹产量,同时,螃蟹在稻田里生长,可以有效去除田间杂草和害虫,螃蟹的排泄物又可以肥田,助力水稻生长,这种稻蟹互利共生的纯生态种植、养殖方式,达到一水两用、一季双收目的,还生产出营养丰富、绿色安全、令消费者放心的“稻田蟹”和“蟹田稻”。这里的稻田蟹不同于南方的大闸蟹,稻田里微生物多,天然食饵充足,加上水温低,蟹苗生长慢,所以虽然个头小,但蟹肉肥、黄满、膏香,更加绿色健康。

每到九、十月份,这里的水稻陆续成熟,万亩水稻摇曳着金黄色的谷穗,与金色的阳光、金色的黄沙交相辉映;稻田里的螃蟹则不时从田埂下伸出毛茸茸的螯,享受舒适的河风,也宣示自己的威风;在稻田上空,时而有飞鸟翱翔其中,或是觅食,或是舞蹈…一幅幅稻浪滚滚、稻粒飘香,蟹美鸟乐的景象,描绘着不是江南胜似江南“鱼米之乡”的丰沃。

下游——米脂绥德清涧的小米

河水继续南流,到达米脂,显现出与上游一派“稻花香里说丰年”迥异的风物。每到丰收季节,中下游的陕北地道特产——小米,演绎出一派“万顷小米画烟云”的风光。

米脂、绥德一带,河川谷地变得相对狭窄,不利于大规模种植水稻,所以无定河中下游以种植真正土生土长的本地谷物小米为主。

在古汉语中,小米被称作“稷”,江山社稷的“稷”,社指对祖先进行祭祀,社稷就是拿最好的粮食供奉祖先,可见小米的祭品地位。上好的小米叫“膏粱”,代指富贵生活,由此引发成语“膏粱子弟”,比喻富贵人家过惯享乐生活的子弟。

稷、麦、稻、黍、菽,俗称五谷。稷为五谷之首,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农作物之一。在五谷之中,稻是南方作物,麦子是原产于西亚的作物。“稷、黍、菽”则是源自黄土地上的作物,《本草纲目》称小米中粘者为黍,不粘者为稷,菽是豆类的总称。小米是五谷中养生的佳品,既养先天之本肾,又养后天之本脾胃。李时珍称小米,“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榆林海拔1000米上下,是小米的最佳生长地,特别是米脂绥德一带,不但海拔适当,而且土质较肥沃,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昼夜温差较大,适宜小米生长。无定河水带来的水分和养分,大大改善了这里的土壤结构,使得本区域黄土绵厚,结构均匀,松散易碎,能保持大量的矿物成分,并具有良好的保墒固水性能,经认定,本地特殊的土壤、水质与气温相结合,成为小米的优势生长区。这里出产的小米颗粒圆润丰满,色泽金黄,香味醇厚,用来炊饭烹粥,则黏糯爽口,清香四溢。特别是产于米脂的小米,米汤中的淀粉糊化,表面凝有一层油亮的米脂,绵软柔滑、健脾和胃、补血降压安眠。“米脂小米”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9年第四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第十四届中国杨凌农博会后稷金像奖等荣誉。让本地人更为引以为傲的是,“米脂”县名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米”命名的县,据史料记载:“因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故名。”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塞上,有米脂这样以风物命名的县,让人倍感亲切与温馨。

小米不但养育了几千年的陕北儿女,而且孕育出了灿烂的陕北文化。据考证,米脂绥德一带,不仅是汉民族农耕种植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而且是陕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绥米文化”是陕北文化的核心说的就是这个理。历史上,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众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唐时,米脂小米为朝廷贡品。秋收之后,劳动人民唱着悠扬的陕北民歌,赶上驴、骡,将大量优质小米,驮运至州府,再转送京都。但当年地处边疆的这一带因相对富庶,常被少数民族侵扰,所以留下了“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痛苦记忆,当然,也有中原民族抵御侵略得胜后的欢愉时刻,如苏轼在听到将领种谔米脂川大捷后赋诗《闻捷》:“闻说官军取乞银,将军旗鼓捷如神。应知无定河边柳,得共江南雪絮春。”民间传说,在清朝年间,康熙皇帝出塞远征,途经米脂时饥渴难当,当地一名村姑送上一顿色鲜味美的“小米钱钱饭”就糯米枣糕,康熙大饱口福,将所食米汤和枣糕分别赐名叫“珍珠粥”和“凤眼糕”,演绎出帝王与米脂村姑的一段佳话。史载康熙念及戍边将士饥寒之苦,特赐予他们小米,并写诗“每见霜花侵晓日,最怜将士不堪寒”安抚,还御封米脂小米为当朝贡米。

在革命战争年代,小米与红色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小米和苦菜成为红军、八路军和解放军战士的“生命粮”“革命菜”,无定河两岸的广大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战士。

无定河水流出绥德,就到了地形更加复杂的清涧土石山区,这里的河道更加狭窄,河川谷地更少,可谓千回百转,“有底奔波无定在,忽东流了便西流”就是这一段的生动写照。不管有多少阻挡,无定河仍以她百折不回的勇气,穿过重重阻碍,最终在清涧河口村注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完成了她波澜壮阔的奔流历程,她将沿途所浸润的荞麦米、大米、小米奉献给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子民,也使中华文明逶迤绵延,生生不息,枝长叶茂。

站在无定河畔,眺望那辽阔晴朗的高原、金灿灿的无边稻田、波光粼粼的无定河水,不禁感慨道:

《无定河晚照》
长河洗落日,旷野满金光。
几处野鸦落,一畦蟹稻香。

(作者为陕西省榆林市政协主席)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沙漠清泉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