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好文荐读 > 正文

海棠依旧

包 倬    2024-07-11 17:07:35    人民日报

小时候,我们家乡那个村,四面环山,向上看,蓝天放牧白云;向前后左右看,松树和雀儿挡住视线。那时候我就想,城市那么遥远,幸好还有镇。镇是村里人最近的“远方”。农村的集市,一般都设在镇上。

小时候,父母说,成绩好,就能去镇上念书;长大成人后,父母说,等挣了钱,就去镇上买房安家。也确实有人去到镇上,成了令我们羡慕的对象。而更多的人,站在小镇的路牌前,等风尘仆仆的客车,载他们去远方。我便是候车人之一。

2020年7月,我第一次来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的海棠古镇。我的故乡会东,和甘洛刚好是凉山版图上的一南一北。我从凉山南端的小镇出发,二十年后,终于来到最北端的甘洛。

来甘洛,当然首先要去吉日波看一看。山在甘洛河谷之上,闪着远古的光芒。那个下午,我们站在对岸远望吉日波,那铺满山岗的不是金黄的阳光,而是一个个古老的神话。

如果你从成都方向来,跨过滔滔大渡河,便到了甘洛地界。这是远还是近?如果我从故乡会东出发,骑马三五天,也能到达甘洛。这是远还是近?古谚云:人到甘洛不回还,石沉水塘不回还。若你反复念诵这句话,就会流泪。

来到甘洛,相当于揭开了千里凉山的面纱。致敬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渐渐地,我们感到身体与自然融为一体;我们听到血液在奔涌,风是佳音,雨是恩泽,雷霆铸就坚毅的品格。

凉山什么样?看看甘洛就知道。这里不光神秘、险峻、歌酒满天飞,还有海棠古镇。在我看来,海棠古镇是凉山的荣光。一个有古镇的地方,意味着繁华有根,兴盛有据;意味着太多的故事在风中飘扬,在口口相传中回响。

若干年之后,我来到了海棠古镇。这个从古代走来的镇子,依然鲜活如初。百年前的雕花木门发出吱呀声,不知其岁的老祖母肚子里装满故事。有人去向远方,有人依然守候。他们在守望着什么?守的是沧桑的玉米地,还是远去的驼铃声?

时光隧道由青石铺就,那路自清溪峡而来,去向更远的地方。赶马人说,这里是驿站,他们在《行路谣》里唱:“陡坡顶,路难行,一眼望到海棠城。”但是,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他们早把海棠古镇当成了故乡。

“治北一百四十里前明地拥海棠树一株,放花,香闻数里。”海棠古镇的来历,在清光绪版的《越嶲厅全志》里。

没有人会较真到要去追问,海棠花开时,香味能否真的传到数里之外。著史之人,也是文学的好手。比如他这样写:“来自远方的客商,正是从数里之外,闻着海棠花香找到这个镇子。他们用泥土和木头,在海棠建起古城门、街巷、马店、集市,让这里成为安身立命之地。”似乎为了证明这古镇的辉煌并非传言,北城门的砖上,至今还赫然刻有“道光十五年”的字样。

去年秋天,一名在海棠镇开诊所的男子,向我们展示门前水泥地缝隙中露出的光滑的青石路。他想以此证明,这里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其实不用证明,一切尽在眼前。城门还在,碉楼还在,客商的后代也仍然在——只不过是换了经营的品种。而更多的人,守着记忆和祖训,继续生活在这里,等待着海棠花开。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0日   第 20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美在云丘山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