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思想家李贽在《续焚书》中说道:“升庵先生固是才学卓越,人品俊伟,然得弟读之,益光彩焕发,流光百世也。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代、宋代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他认为,在明代的才子中,杨慎堪与唐代诗仙李白、宋代文豪苏东坡相提并论。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自幼天赋异禀,24岁时被钦点为状元,后两次遭受廷杖,37岁被从北京谪戍遥远的边陲云南永昌(今保山),直至71岁病逝。
在30余年的流放生涯中,杨慎逐渐成为一代文宗。他在诗词等方面的极高造诣,得到了明代以来众多文学大家的一致肯定。杨慎仅诗词作品就留下了二三千首。
从杨慎的诗词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与茶有着不解的缘分。在云南,杨慎与云南大理名士李元阳成了挚友。李元阳除了用酒款待杨慎,还用感通茶招待他。杨慎在《游点苍山记》一文中,明确记载了他与李元阳等“瀹茗”(煮茶)与“酌酒”。
杨慎关于茶的诗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写茶论茶的,带有专业谈茶韵味。另一类是写平常茶饮。在他与茶有关的诗文中,杨慎很爱使用典故,如果没有一定的茶文化知识,是比较难懂的。
纵观杨慎众多的涉茶诗文,突出体现了一个“情”字。这个情包括了爱情、乡情、友情、闲情。
据记载,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杨慎在云南永昌寓所收到夫人黄娥从家乡四川新都寄来的一个包裹,内有一封信札、几件衣服和一包茶叶。黄娥在信中说,所寄衣服系她亲手缝制,茶叶是四川青城山茶,希望杨慎穿上她亲手缝制的新衣,喝着家乡的茶,以解相思之苦。
杨慎对四川老家新都附近青城山的茶有一种特别的爱。那里有个叫沙坪的地方,出产的茶叶被誉为茶中上品。他在《和章水部沙坪茶歌》中写道:
并跋云:“往年在馆阁,陆子渊谓余曰:沙坪茶信绝品矣,何以无称于古?余曰:毛文锡《茶谱》云,玉垒关宝唐山有茶树悬崖而生,笋长三寸五寸,始得一叶两叶。晋代张景阳《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此非沙坪茶之始乎!”
在诗中,他盛赞青城茶,且点出了“品茶兼品士”的茶道思想,诗中所涉茶典颇多,比如谈及前蜀大臣毛文锡、唐代茶仙卢仝、茶圣陆羽等,这说明他对历史上的茶人事迹十分了解。
在《月团茶歌》一诗中,他效仿唐宋饮团茶之法品茗,在诗前还特别写了跋,概括了唐宋团茶的特点,说道:“唐人制茶,碾末以酥滫为团,宋世尤精。元时其法遂绝。予效而为之,盖得其似,始悟唐人咏茶诗,所谓‘膏油首面’,所谓‘佳茗似佳人’,所谓‘绿云轻绾湘娥鬟’之句。饮啜之余,因作诗纪之并传好事。”
杨慎对茶的专精,从他对茶的考证中也可见一斑。在《郡国外夷考》中,他认为:“葭萌,《汉志》:‘葭萌’,蜀郡名。葭音芒,《方言》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他认为,很早以前,蜀人就已用茶名来做地名了。
对早已名闻天下的四川蒙顶山茶,杨慎专门撰写了《蒙茶辨》分析其由来,认为:“西汉时有僧从岭表来,以茶实植蒙山……名山之普慧大师,本岭表来,流寓蒙山。按碑,西汉僧理真,俗姓吴氏,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殁化石为像,其徒奉之,号甘露大师。水旱、疾疫,祷必应,宋淳熙十三年邑进士喻大中奏师功德及民,孝宗封甘露普慧妙济大师,遂有智矩院,岁四月二十四日,以隐化日,咸集寺献香。宋、元各有碑记,以茶利由此兴焉。夫吃茶西汉前其名未见,民未始利之也。”
在另外一首《好事近·煮茶进,和蔡松年韵》中,杨慎借用北宋金国文学家蔡松年词韵,饮茶颂诗,生动描绘了破解团茶、沸水烹煮以及饮茶感受的情形:
这里所说的“眠云跂石人”与“黄庭”,是两个茶典故,前者借用了唐代诗人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的诗句“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跂石人”,后者说的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也是北宋写咏茶诗最多的诗人。
他在《初寒拥炉欣而成咏》中,更是抒发了效法唐宋文人“围炉烹茶”的闲情逸致。
在本诗中,杨慎使用了“蟹眼”等泡茶专业用语,足见其对饮茶的讲究。
饮茶对杨慎是心灵的慰藉。他在《临江仙·暮春十里》写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猿。尝茶独坐改文章,静读诗书记壮怀”;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去岁巢由小灵鹫,弄水添茶联五字”;在《滇海曲》中写道“雪浮粳稻压春酒,霞嚼槟郎呼早茶”;在《雨中招杨伯清》中写道“禁酒停歌罢笑,听雨焚香煮茶”;在《归田四咏为宪副卞苏溪赋》中写道“饷陇青梅煮酒,访邻绿笋烹茶”。
杨慎不仅自己喝茶,还与亲朋好友一起品茶,把好茶赠送友人。在《鹧鸪天·以茉莉沙坪茶遗少岷》一词中,他就记叙了送好友“沙坪茶”之事:“灌口沙坪摘小春,素馨茉莉荐香尘。要知贮月金波味,只有餐霞玉洞人。云叶嫩,乳花新,冰瓯雪碗却杯巡。清风两腋诗千首,舌有悬河笔有神。”诗中提到的“少岷”即当地名士曾屿(号少岷),与杨慎交好。
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杨慎的咏茶诗文中,感受到他丰富多彩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了解明代文人雅士的饮茶状况。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