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联墨生花 艺韵无穷

——专访丰顺籍文艺家、广东楹联学会会长、广东楹联学会书画院院长曾建国

2024-10-24 11:08:51    梅州日报

 

曾建国与其书法作品(右幅)。

 

 

曾建国现场作画。

 

 

图为曾建国自撰并书的对联。

 

 

图为曾建国的画作。

 

人物简介

曾建国,丰顺县留隍镇人,现任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助理、广东楹联学会会长、广东楹联学会书画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曾建国作品集》(小说卷、诗词卷、楹联卷),先后在多家媒体登载画作240余幅。他的书画作品于2009年、2011年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美协主办的省展中获铜奖;2013年获“东方美”全国第三届诗书画联展金奖;2017年获“和平颂中华情”全国第七届美术书法名家邀请展一等奖;作品《春之歌》(牡丹图)于2018年1月入选“首届中国作家书画展”。

 

近年来,丰顺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得到了广大外出乡贤的热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同时,丰顺县外出乡贤奋勇拼搏,涌现了一批业界精英。近期,丰顺县融媒体中心(丰顺县广播电视台)记者一行前往广州专访丰顺籍文艺家、广东楹联学会会长、广东楹联学会书画院院长曾建国。

 

记者:您是如何在政务工作之余,开启并坚持40余年的文艺创作?

曾建新:首先是兴趣,第二是使命感。作为文艺家可以用小说、诗歌、美术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来展现新时期的新生活,走一条真善美的艺术探求之路,这是一个精神的原动力。能够坚持下来,也是受文化艺术创作氛围的影响。家乡丰顺文化艺术界新老朋友们的努力、追求奋斗以及取得的成绩,我都一路关注。大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欣赏、互相尊重、互相探讨,所以我就坚持了下来。一个有文化艺术追求和成效的人,他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不会差,这对个人本职工作会产生直接的好的帮助。

记者:家乡丰顺的文艺氛围对您产生了影响,那家乡的人文风物是不是也给您提供了一些创作的灵感呢?

曾建新:1983年,我在《丰顺文艺》发表了一首短诗《鞭炮和春联》。丰顺文化局有刊物,文联有刊物,还有很多文化艺术团体,包括各镇都积极出版书籍。一本书、一张报就给大家有平台可以发挥个人才华,所以丰顺从创作到给发表平台到相互勉励,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对于我来到广州以后的继续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到广州那么多年,跟丰顺的文艺界的联系一直很紧密,丰顺这个丰沃的文化艺术土壤,给我们文学艺术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和有利条件。这体现家乡既重视经济社会发展,更重视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所以我对丰顺这片非常温馨、有爱、进取的土地,有着深深的怀念之情。

记者:作为广东省楹联学会会长,您认为楹联创作的艺术核心是什么呢?对于初学者有什么建议?

曾建新:对联包括春联、喜庆联、风景联、姓名联、嵌字联,涵盖的题材和场合很广泛。中国楹联学会集中全国的楹联界专家汇编了一本《联律通则》来规范和指导楹联创作以及评选。比如对联最基本的就是上下两行,字数相同,词性相对,还要讲究结构、声律。音韵声律,是很多初学者遇到的难题,普通话和各地方言不同,会遇到的有些字是平声,但是按照声律有关规范,它又属于仄音,这就出现了一个平水韵,用平水韵来创作的,都要有所注明。一般全国征联的比赛,是不允许采用平水韵的。对于初学对联的爱好者们,首先还是要读书,读懂对联的基本常识,这是入门;第二就是按照规则来创作。写对联,其实是写人写事写景,但更重要的是对每个表现对象都必须融入感情,没有感情的对联是华丽词句的堆砌,我们在全国征联的一个评联过程中,还要讲究它的新奇特色。比如一些有时代标识的特殊性的词汇,还有我们平时的概念、发展的重点,在对联中都可以体现,但不能说教,必须转化成艺术的语言,又要符合对联的一个规范,所以在这方面,经常会有平平仄仄的难题。我们现在对对联创作的普及宣传,弘扬传承任务很重,有一些地方政府很重视规范贴春联,这是很难得的。

记者:关于春节贴春联的一些常识性问题难倒不少人的现象,您怎么看呢?

曾建新:这其实也是普及方面的问题。初学对联,也不难,就是需要一些适当的辅导在。广东省各个地级市,大部分的县区都有楹联学会,也有部分地区楹联和诗词合并,叫诗联学会。他们就有这方面的宣传普及公益活动。现在,广东省楹联学会有2000多名会员,各市县(区)的,加起来大概有七八万人。他们都是传承中国楹联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力量,也是主力军。

记者:您如何看待传统的对联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和发展?

曾建新:对联文化有一个特点是短平快。它能够用它独特的文学形式,来反映我们社会的一个变化进步发展,有更广泛的一个发展空间。目前,我们积极开展“对联教育进校园”活动,很多小学生都开始学对联。我们最近也呼吁“联墨进校园”,就是诗联和书法一起进校园。对联启智,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的客家话和普通话是比较相近的,怎么把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需要凝聚大家的共识,能够开展活动肯定是有益的,我们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广,想为社会多做一点自己的贡献。

记者:您是如何在不同的艺术形式当中,寻找灵感,进行碰撞的呢?

曾建新:文化艺术是相通的,可以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互相促进,不能面面俱到。初学绘画时我选了四个题材:竹子主要是磨炼线条,梅花就是学习双勾的能力,它有特殊的用笔要求;中间还画过美人蕉,体现春华秋实,颜色也特别的艳丽;第四个是牡丹,近年来是集中画牡丹,聚焦牡丹,不厌其烦,从最简单的把它画出不简单,那就有所进步。画牡丹的过程中发现的“融水法”对我的帮助非常大。它符合国画的基本特征:首先是用毛笔,人家是叫泼墨,我就泼水,泼水完全不同。第二是有用笔方面的技巧,别人用的是中锋下笔,我是用侧锋转笔,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书法结构中有个横折钩,那就是转笔的基本原理,还有竖弯钩,用手腕把侧锋的笔快速转过来,转过来的意义在什么,就是一转笔,一个很大的牡丹花瓣的叶面就出来了,这就是一个用笔的技巧。还有宣纸,宣纸吸水吸墨也吸颜色,所以哪个先哪个后,又体现在速度,一个大的花朵要形成,必须在30秒内要完成,跟传统的左一笔右一笔,前一笔后一笔,还有颜色叠加不同。我讲究速度加转笔,很多人说,看你容易学你难,大家可能都会感觉画盛放的牡丹多,画含苞待放的少,最主要就是含苞待放的牡丹花的花托很难画好。讲到画牡丹,画画和文学的相通,就是理念,文人画的一个意念,写意。比如说牡丹,同样的空间,画的全部是开放的牡丹,也不是不好,但是我的习惯是两朵是盛开的,四朵是含苞待放的,说明后来比现在还更好,明天会更好,这是我的一个理念。画好以后还要考虑怎么题款,用诗联入画,会增加画的内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同形式的文艺是相互促进的。所以我们广东省楹联学会提出“联墨双修”,如果你是画家,最好能够撰出对联,题入画中,如果你是联家,最好能够拿起毛笔,把自己的联变成一个书法作品,不管怎么样,能够在文与艺之间,能够尽可能去打通壁垒就会更好,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

记者:您如何看待自己在绘画领域的成就呢?

曾建新:我有一个很朴素的观点,首先是自我欣赏,其次作品在报刊发表或者参展,是想让收藏我的画的人,更有兴趣分享我的艺术追求的成果。我的画没有进入市场,也不会进入市场。我不卖画,多年积累下来,我送出2000多幅作品,主要是公益的。我常开玩笑说,我的画是无价之“保”,保是保存的保,无价就是谁也不可能给我定价。所以见刊见报、得奖送展,要考虑的是一个整体的效果,而不是沾沾自喜,毕竟很多方面还是在探索之中。

 

策划:朱明海

统筹:罗 琼

记者:黄育兰

摄像:朱文吉 魏浪鑫

整理:彭 晓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心有高山 筑梦未来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