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敦煌守护神”常书鸿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开幕

厉亦平    2024-10-05 10:39:27    潮新闻

今年是常书鸿先生诞辰120周年,为了更充分地展现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以及在坎坷中坚守不渝的艺术理想和人生信念,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指导,浙江省博物馆主办,龙美术馆协办“大漠飞鸿——常书鸿诞辰120周年纪念展”于9月29日在西子湖畔的浙江西湖美术馆举办开幕仪式。

 
图为浙江西湖美术馆。
 
常书鸿先生哲嗣常嘉煌先生致辞。
 
浙江省博物馆党委书记纪云飞致辞。
 
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许洪流主持开幕式。

 

常书鸿早年赴法国学习油画,是中国早期油画艺术的拓荒者之一,旅法时期的作品屡获大奖。他与一本《敦煌石窟图录》在巴黎塞纳河畔的偶遇,彻底改变了他后半生的生命轨迹。返国后的常书鸿先生历任北平艺专教授、国立艺专教授,1943年到敦煌筹备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44年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直到1982年才调回北京。

今天我们回望历史,常书鸿先生作为“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主要筹建者和首任所长,对于敦煌文物保护的筚路蓝缕之功,实是功德无量!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艺术家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使命担当。希望通过“大漠飞鸿”这个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常书鸿先生的艺术成就、感人事迹和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

 

 
 
 
 
 
图为“大漠飞鸿——常书鸿诞辰120周年纪念展”现场。

 

常书鸿先生是杭州人。1999年,依照其生前夙愿,夫人李承仙女士率子女无私地将其200余件油画、水粉及素描速写作品捐赠给先生的家乡,为此,浙江省博物馆特设常书鸿美术馆,展示了其中的代表作品。

正如浙江省博物馆纪云飞书记在开幕致辞中所言,传承与创新是艺术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举办本次展览,不仅是为了回顾书鸿先生的艺术历程,总结他对于保护、研究敦煌艺术所做的杰出贡献,也希望当代人能够从常书鸿先生的经历中感受他热爱祖国、执著艺术、肩负使命、忘我奉献的高尚品格,能够从他的作品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坚定文化自信,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

常书鸿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油画家、敦煌学家和艺术理论家,被誉为“敦煌守护神”,此次展出其油画、壁画临摹作品近百件。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20日。

此次出席开幕仪式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原校长潘云鹤,浙江省文化厅原厅长杨建新,浙江省文联书记处书记,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余旭鸿,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夏丹荷,浙江音乐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教师工作部部长施莹,常书鸿先生之子常嘉煌,浙江省博物馆党委书记纪云飞。还有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的诸位专家和贤达,常书鸿先生的亲属、友朋,以及中央、省、市各级主流媒体的记者朋友。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许洪流主持开幕式。

 

图为与会嘉宾合影。

 

以下为常嘉煌先生开幕致辞: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今天,我怀着非常激动的心情,受我的姐姐常沙娜、弟弟常嘉皋的委托,代表常书鸿、李承仙的亲属参加这次朴素而隆重的开幕式。

我的姐姐常沙娜,是为中国工艺美术和艺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师,她已经93岁高龄,比我大19岁,也是我非常尊敬的长辈和楷模,这次我带来了她的祝贺和对家乡的问候。

我从小出生在敦煌,在北京、上海长大,12岁那年,父亲突然把我寄放在杭州大伯家,当我在杭州经历了和父亲一样的青少年生活后,从此对故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之后的几十年中,我作为父母的学生、工作助理、随身秘书,经历了风风雨雨,伴随他们创作、研究,亲身体验他们的艺术和精神。

父亲赴法留学,少年离家、归来白头,1981年回到杭州时受到家乡和母校的尊崇和关怀非常感动,表示要将作品捐回故乡。为了实现他的心愿,母亲带我经过周折和努力,最后作品由浙江省博物馆代管,之后母亲又和我们商议,于1997年正式捐赠给浙江省。

1999年浙江省博物馆常书鸿美术馆开馆,父亲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这次展览是继1988年中国美术馆、1990年日本富士美术馆以来最大规模的画展,正如这次展览中展墙上文字所介绍的一样,他的作品代表了他的精神。

81年前的1943年,父亲抵达敦煌创建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从此他从世界和中国画坛消失了,从一位声名鹊起的艺术家成为敦煌工匠一样的守护者。

因此我从小受到父母亲的教导:长大做一位人民艺术家,像敦煌画工一样不要追求名利。

这就是两位艺术家的文化自信,指引我到今天,形成我低调、内敛、谦虚、谨慎的性格。

我作为画家之子,继承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绘画技法,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

1994年,父亲去世第二天,母亲把父亲写给总书记和文化部的信件交给前来悼念的国家部委负责人,之后对我说:“你爸爸走了,我们去敦煌”。

母亲作为国家文物局司局级研究员,可以在北京部长级公寓安度晚年,但是她回到敦煌,将最后的心血奉献给敦煌,完成他们的夙愿,这就是在敦煌开凿石窟,传承千年文化。

从此,我为实现父亲的遗愿,与母亲历经30个春秋,在敦煌古代河床绝壁上进行石窟开凿和创作,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延续古代艺术的现代石窟——敦煌党河石窟。

2016年我在浙江音乐学院丝绸之路乐舞研究中心任特聘研究员,研究丝绸之路艺术并开始了新的探索,这是国内外艺术大学中唯一的音乐绘画跨界学科:智性联觉艺术,我与音乐学院的沈教授一起进行教学和创作探索。

在浙江工作的7年,我再次感受到家乡对我的厚爱和温馨,我像当年父母亲一样,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今年是父亲诞辰120周年,母亲诞辰百年、我赴日本40周年,在这样一个时刻,我决定将我们家族所有的物品运到杭州,进行整理、数字化、提供研究出版后捐赠给国家,这将近1500箱物品是母亲病重时交给我并守护了21年尘封了大半个世纪巨大的“盲盒”。

今后我将在家乡和母校与大家一起打开这些盲盒,探索里面无形的宝藏,研究他们一生的精神和灵魂;

今天有来宾中有许多是父亲1982年回杭州后的老朋友,我怀念大家,希望通过这次重逢,重续那时与叔叔阿姨和亲属们的友情。

特别是我昨天晚上才得知的一位客人:今天来到会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先生,潘老师也是父亲从杭州到北京后木樨地家的常客,我记得潘老师拿着影集向父亲请教计算机处理图案的成果,得到父母亲的高度赞扬。

1990年,当我把日本东海大学用计算机复原古代壁画的新闻报道带回北京后,父亲立即打电话给大姐沙娜,建议她所在的中央工艺美院进行敦煌壁画的研究,之后父母亲又请浙江大学潘教授参与,这就是30年前数字敦煌的缘起,这篇题为《“数字敦煌”的缘起》发表在人民周刊2024年第4期。今天潘老师来到会场,我感到特别高兴,因为我面临着成千上万的手写书稿、画稿,我希望潘老师的机构能够用人工智能识别这些手稿、画稿,完成对他们的研究和对敦煌壁画中古代画工与现代画家之间的风格和联系,尊敬潘老师,我们家再一次拜托您了!

随着对父母文献的研究和我的绘画创作,我们家将会向祖国和人民奉献更多的艺术和精神财富。

祝愿展览成功,再次感谢家乡、感谢浙江省文旅厅、感谢浙江省博物馆!谢谢大家!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2024中国梦·家国情]领唱与合唱《我最爱的祖国》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