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清气应归笔底来

2024-08-12 18:07:45    光明日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廉洁,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鲜明的价值取向。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崇德尚廉、廉为政本、持廉守正的思想源远流长,同时也留下了丰厚的廉洁文化遗产。

古往今来,廉洁基因不仅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凝聚在一件件文物之中。由西泠印社、浙江省博物馆主办,中国印学博物馆承办的“印信勤廉——金石与书画廉洁文化主题展”日前在浙江省博物馆举办。展览以文物为载体,以廉洁为主题,将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有机结合,讲述古代金石书画中的勤廉故事与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印章作为从古至今的一种仪式化凭信,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注重诚信的优良传统。古代玺印与文人篆刻中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的文字表达了修身养德的价值追求。战国时期的印章“思言敬事”为箴言印,印面布有“日”字格,应属战国秦系古玺,简洁的四字印文内容,可谓古代士人规范自身思想行为的“座右铭”。清代吴咨的印章“清气应归笔底来”为随形章,语句出自唐代诗人方干的七律《雪中寄薛郎中》,印文线条婉转圆润,印面布局疏朗,透露出宁静淡泊的气息。

展品中的《唐御史台精舍碑铭》拓本是反映当时监察制度和监察机构的珍贵史料。此碑立于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崔湜撰文,梁昇卿书丹,赵礼刻石,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据碑文可知,当时的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不仅设有监狱,而且狱旁还设有精舍,以期用佛法感化犯官。展品中宋高宗赵构颁行的黄庭坚行书宋太宗御制《戒石铭》,体现了对于官员廉洁从政、以民为本的基本要求。这些精彩的展品,成为观众认识和了解古代勤廉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古代碑帖中,也留下了许多关于勤政廉洁文化的记载。

《曹全碑》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方名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明隆庆年间出土于郃阳(今陕西合阳),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文结字匀整、风致翩翩,是汉隶中“秀韵”一路的代表。当人们关注《曹全碑》的书法时,往往会忽视曹全其人和碑文内容。曹全在汉灵帝光和六年(183年)举孝廉,任郎中,曾随军征疏勒,有战功,后转任郃阳令。其门生故吏感其功德,为其立此功德碑。碑文提到曹全“及其从政,清拟夷齐……还师振旅,诸国礼遗,且二百万,悉以薄官”,大意为:到他从政时,清心寡欲可比伯夷、叔齐……(从疏勒)凯旋时,将西域各国所赠礼金悉数登录于官家簿册。

展品中的《昼锦堂记碑》拓本,由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撰文,“宋四家”之一蔡襄书丹,堪称佳话。韩琦(1008—1075年),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北宋名相,历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欧阳修在文中写到,很多人希望获得荣华富贵后还乡昼锦,以显赫声名倾动故里,而韩琦的志向却在于为百姓谋福,为国家建功,他不以夸耀富贵为荣,反引以为戒。全文含蓄隽永,迂回起伏,发人深省。

碑帖文献里体现的清朗家风,也值得人们品读和思考。东汉《杨震碑》拓本册中的主人公杨震因“暮夜却金”的故事为人千古传颂。杨震(约59—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官至太尉,是汉末名臣。《后汉书·杨震列传》中记载,杨震到山东赴任,途经昌邑时,曾得到过自己推荐的县令王密深夜怀金相赠,认为“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对于子孙,史载:“(杨震)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杨氏清白家风通过杨震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延及子孙,后代都能够传承“清白吏”的家风。

明朝扶大厦于将倾、“两袖清风”的于谦(1398—1457年)是浙江杭州人。本次展览中有一件晚明朱履楷书《于谦遗事》册。于谦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册中记述了他遇害后,“无长物,惟钦赐盔甲袍带、银二铤而已”,读之令人动容。

托物以言志,修身以养德。梅兰竹菊“四君子”象征坚韧不屈、高洁无邪、清风正直、淡泊名利,为历代文人画家所钟爱。展览中郑燮的兰竹、沈曾植的书法表达出作者崇德尚廉的价值取向,让观众在欣赏传统书画艺术的同时,于润物无声中接受廉洁文化的熏陶。

当代书画家们用手中的刀笔追慕古圣先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以格调高雅、别开生面的作品,赋予传统书画篆刻新的时代内涵,推动勤廉文化古今交融、廉洁思想代代传承。

 (作者:卢佳,系浙江省博物馆书画部主任)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昆曲艺术+高校学生” 传统戏剧焕发青春
下一篇:山东:文艺舞台好戏连台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