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推动艺术人才培养“更上一层楼”

彭澳丽  李欣然 王伟杰    2024-08-07 21:33:46    中国文化报

当前,我国舞台艺术创作繁荣发展,对艺术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一段时间,多个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在文艺院团、演艺机构、艺术类高校等陆续开班,各方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推动艺术人才培养“更上一层楼”,也为艺术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以实践练本领,培养表演人才

前不久,“国粹之美”重庆京剧院春期京剧艺术培训班成果汇报展示在重庆京剧院艺馨舞台举行,学员嗓音清亮、台步稳健、圆场灵动,尽管年纪尚轻,却已初具“戏骨”风范。

自2021年组建教研部以来,重庆京剧院就面向5岁以上幼儿园儿童、大中小学生及成人招收京剧爱好者体验、学习戏曲基本功,一方面做好京剧的普及、传承,另一方面也从中挑选有天赋的学员进行长期跟踪培养。迄今为止,培训班已举办7届,每届均汇集了众多热爱戏曲的儿童及青少年。

作为国有文艺院团,重庆京剧院每年都不遗余力地推进人才培养计划。“几年前,我们通过集体拜师的方式,让青年演员有机会跟随名家学习,建立起深厚的师徒情谊。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让演员得到了名家的指导,还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重庆京剧院副院长周利说。

去年3月,天津音乐学院实施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训项目“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人才培养”,以专题讲座、身段训练、舞台实践、田野采风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着力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在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看来,舞台艺术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实践,要通过大量的艺术实践,让同学们在舞台上能够真正做到手能伸得开、脚能迈得出去,演什么像什么。

通过该项目,学员在舞台实践中磨炼了自身的歌剧技艺,项目结束后,学员以歌剧经典片段音乐会、民族歌剧《同心结》作为结项汇报成果。

以创新拓思路,培养创作人才

青年人才是艺术创作的生力军,是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根基。日前,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第五届音乐剧专业人才研修班报名火热,演员班和制作人班双向推进,其中制作人班已连续举办4届。

音乐剧是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演艺标签。2019年,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设立了中国音乐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研修班项目是剧院艺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5年的持续举办让该项目成为音乐剧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品牌。

据了解,研修班往期培养出的学员有许多在音乐剧行业工作,其中不乏参演商业音乐剧的演员、原创音乐剧制作人,也有国内演艺集团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建立起合作关系。

“研修班每年举办一届,我们会把行业中活跃的操盘人、一线导师请到项目中授课或分享,对音乐剧产业进行年度回顾,每年的主题都让从业者有思考、有收获、有启发。这既是大家在行业中的探索,又是共同追求的结果。音乐剧行业需要星星之火,而研修班就是在蓄积火种,这也是我们持续做下去的动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很多剧院都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年,广州大剧院推出“扬艺计划”,由广州大剧院制作中心策划并主办的青年戏剧人才孵化计划,包含戏剧创作工作坊、剧本征集竞赛、戏剧表演课程等内容,通过整合和链接各类演艺资源,为创作者们提供优质的平台,使之得以成长,同时也为广州大剧院长久的探索型生产制作模式储备力量。

以科技为抓手,培养数字化人才

为进一步建设好舞台艺术人才队伍,近年来,我国不仅着力培养创作和表演人才,还结合新时代舞台艺术发展需求,积极开展数字化创新领域的艺术人才培养。今年5月,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人才培训项目“数字化演艺空间设计创新人才培训”在浙江传媒学院(乌镇校区)启动,来自全国舞美设计、影视制作、新媒体艺术等行业的30位演艺空间设计人才会聚一堂,共同探索数字化技术赋能舞台艺术发展的新路径。

“当前,我国数字化演艺空间设计领域缺乏既具备艺术修养又掌握深厚技术实力的复合型人才,教培体系中的专业课程和实训平台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项目负责人、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美术系教授张凯表示,针对以上痛点,此次培训注重理论与实践全覆盖,设置了虚拟现实技术、互动媒体艺术、虚拟数字人等涵盖数字化演艺空间设计各个方面的专业课程,并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员在项目制作中锻炼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需求。

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将其运用到传统艺术保护层面也成为艺术人才培养的趋势之一。6月1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资助项目“中国传统皮影数字化创新人才培训”在成都大学开班。项目立足于传统皮影的原生艺术性,通过数字艺术、数字技术、数字媒介和数字思维4个维度,对多幕皮影戏技艺进行深度创新。

“我们在课程内容上创新运用现代数字舞台光影技术、实时捕捉技术、全息成像技术、数字动画技术以及舞台中控系统等数字化技术,改良传统皮影戏台及其表演程式,呈现层次感更丰富、表演更细腻、视觉焦点更集中、观演更具沉潜感的多幕皮影戏。”项目组核心成员、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教授余洪说。

该项目得到了多方关注。《四川戏剧》主编谢竹峰表示,希望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学员在学习结束后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艺转化为行动,让皮影艺术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吉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省直工作部举办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书画笔会活动
下一篇: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