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让民歌在传承与创新中唱响

张炜悦    2024-07-18 11:49:30    中国文化报

民歌犹如一株苍翠古木,根系深扎于中华文明的沃土,枝丫在创新之风中蓬勃舒展、生机盎然。

民歌的根,深植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民歌以其独特的原生性和乡土性,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体与集体的桥梁。原生性赋予民歌生命力,每一段旋律、每一句歌词,都是对生活细节的深刻捕捉,都是对时代精神的深情表达。乡土性体现了民歌的灵魂,它将民歌牢牢锚定于一方水土的文化坐标,使之成为地域文脉的生动载体。方言的韵致、润腔的细腻,不仅丰盈了民歌的艺术画卷,更强化了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深切归属感。

民歌的枝,需要在创新中生长。在新时代,民歌要想焕发新的生命力,就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民歌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研究,还应付诸舞台实践,只有在被演唱时,民歌所承载的历史底蕴、民族精神、美学价值与独特韵味才能被展现出来。民歌的发展不仅要体现在民歌的表现形式上,更要体现在民歌的题材和内容上。作曲家、演唱者要发掘映射社会百态、彰显时代精神的新主题,创作出契合当代心灵图景与审美追求的词曲。正如广为传唱的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就是在赫哲族传统民歌基础之上用汉语重新填词,使这首嫁令阔曲调传扬到全国乃至世界。

民歌的变是永恒的,不变是相对的。民歌传承与创新过程中的平衡至关重要——既不可盲目求新而忘本,也不可故步自封。古木在稳住根基的同时,亦需新芽绽放,民歌亦应在尊重传统之余,勇于尝试新颖的表达与传播。

穿梭于古典与现代的时空隧道寻觅共鸣与和谐,在承前启后与革故鼎新之间把握平衡与尺度,是民歌在新时代绽放光彩的重要途径。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原创舞剧实现口碑和票房共赢
下一篇:“从巴黎到长沙——世界大师原作版画展”在长沙展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