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戏的剧名《叩响》本身就很响亮,寓意也深,叩响的是红色历史之门,是现实与未来之门,是广大观众的心门。
笔者看了话剧《叩响》的视频,尽管没能到剧场观看演出,但仍然感到非常震撼。本剧所表现的赣南红军题材,与笔者有一种特殊的关联。笔者是赣南的女婿、兴国的女婿,笔者的妻子是兴国人,岳父是从兴国长征出来的老红军、当年的“红小鬼”,他生前给笔者讲过很多他本人和赣南红军的故事,笔者也曾多次到赣南、兴国参观踏访,感同身受,因此看这个戏觉得格外亲切。
这部戏表现的是1930年红四军开进位于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交界的寻乌城,面临各种困难,时任红四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深入寻乌展开调查的故事。这与当年毛泽东在兴国长冈等地的调查原则、做法十分相近,可谓一脉相承、异曲同工。
这部剧由江西和深圳“赣深联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十数次易稿,精心排练,反复打磨,已先后演出40多场,观众反响强烈,创造了联手造剧的佳话。这部剧由青年剧作家唐辽编剧,知名评论家宋宝珍担任文学顾问,知名剧作家李宝群担任剧本指导,知名导演姜涛担任总导演,共同完成了这部戏的剧本创作与演出呈现。
作品紧紧抓住寻乌调查这条主线,突出写毛泽东的思想,通过实在而具体的情节、细节,表现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走群众路线,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危难,探索革命的前进道路,形象验证马克思列宁主义需要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深刻哲理,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纪实意义和现实意义。
剧作塑造了毛泽东、刘致明、古柏、唐安娜、孙排长等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毛泽东的人物形象,区别于一般戏剧、影视作品,这部剧突出毛泽东的缜密思考、脚踏实地、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也是该剧重要的成果之一。
此外,剧作对刘致明的塑造,不仅强化了该剧的矛盾冲突,深化了主题思想,也留下了一个独特、立体的人物形象。
这部戏编剧、导演、舞美、演员各个方面都很好。编剧在剧作的框架结构、情节铺陈、人物刻画、细节选择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台词也写得很好;导演将剧作处理得流畅自然、质朴生动、简明得体、很有韵致。舞美设计上对转台的应用十分巧妙,恰到好处地展现毛泽东不辞辛劳地走乡串户、深入调研的情景氛围,那些小道、竹林、民居、祠堂、城镇很自然地流转换场,既很好地烘托、渲染、揭示了主题思想,也大大增强了戏的流动性。
这部戏还有一个绕不开的难点也是特点,就是开会的戏份多。做编剧的人都知道开会的戏比较难写,但这部戏把每场会都开得很精彩。无论是围绕主线矛盾的相关情节,还是与商人、农妇、挑夫,甚至被迫为奴为妓的悲惨角色等各色人等的交流,都巧妙有机地交织融合在一起,既增加了矛盾冲突,也随着剧情的展开,将前诉人物及赵先标、朱有财、郭友如、温老团、刘来娣、曾韫漪、月妹、哑巴、孙排长、陈登旗等,都一一展示、刻画出来,既塑造了丰满鲜活的群体人物形象,也很好地诠释深化了这部戏的主旨。演员表演也都入情入理、丝丝入扣、可圈可点。其中饰演毛泽东的赵旭、饰演刘致明的伏伟峰表现尤为突出。
这部戏的剧名《叩响》本身就很响亮,寓意也深,叩响的是红色历史之门,是现实与未来之门,是广大观众的心门,是一台表现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传承的好戏,是一台体现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好戏,是一台让我们铭记“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一深邃哲理的好戏,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好教材、活教材,值得肯定。当然,这部戏也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有些部分容易出现一些概念化的表述,建议多增加些对生活的点染,更多一些诗化处理,剧的高潮段落还可以再加强,毛泽东的形象刻画还可更立体,刘致明的最后转变还可铺垫得更充分、更坚实等。不过瑕不掩瑜,相信经过进一步打磨提升,这部剧定能成为一部精品力作。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