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推进文艺理论品质的提升,需要紧扣时代、把握时代,从时代发展需要的视角给予阐释;需要始终与中华民族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紧密交融,展现中华文化与艺术的强大凝聚力;需要适应现代学术意义上的理论转换,促进文艺理论相关学科建设,拓展和丰富文艺理论的时代特性。
凸显文艺理论研究的中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
当前,在我国文化事业整体向上的发展情形中,相关文化与艺术门类不断发展,文艺理论研究进程被迅速推进,并不断在理论架构的学术性和思辨性上得以展现。例如,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文艺作品的生产和传播获得快速增长,各种中华文化和艺术交流活动更加频繁。在此背景下,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内涵与特点,继而推动其创新发展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
在理论框架和理论话语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理论工作者应当赋予理论阐释足够的分析和主张。例如,古代文论《文心雕龙》就蕴含着文学批评的思想动机,阐释了关于文艺的分析和主张。对于这类文献资料,需要深化理解,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发掘其中的价值,将其落实到文化艺术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中。
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应继承和弘扬我国自古以来文艺理论建构的传统,凸显文艺理论研究的中国特色,并且阐释文艺创作和文艺实践所具备的丰富功能与深远作用,将之体现在价值引导、文化凝聚、精神推动上,彰显文艺理论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坚持思想引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重大学术课题,从理论研究上关注文艺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为打造文艺精品提供理论支持。努力践行党的二十大对发展文化艺术提出的导向性要求,自觉进行贴近人民文化需求的文艺创作,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和文艺实践中全面发力。二是实现多学科的互融共进。三是重视文艺相关学科的建设。推动学科建设成果的现实转化,从细节入手提升文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文艺理论在文艺普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科发展带动整个文艺领域发展。四是构建并完善我国文艺话语体系。努力提升文化艺术软实力,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全面推进新时代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理论与实践的拓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
文艺理论研究要理论联系实际、回应人民的期待、彰显思想品格和时代特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要运用到新时代文化艺术发展中。在此过程中,需要注重对文艺理论人民性、民族性、先进性等的探究与文艺理论体系的建构,实现文艺理论与实践的拓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需要在文艺理论中呈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不仅体现在有效创造、创新文艺形式、文艺知识,还要使文艺理论工作者进一步获得认识上的自觉,让文艺在新时代进一步焕发生机与活力。对此,文艺理论工作者应把握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通过文艺理论构建,扩充知识生产和知识谱系的内容,进一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促进文艺发展,为人民美好生活赋能。在新时代文艺理论建构进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推动“以人民为中心”落实于实践,在文艺创作、文艺批评、文艺传播,乃至文化艺术产业等领域产生助力和推动效应。在此过程中,文艺理论可以和相关领域实现全方位互动,以艺通心,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艺术传播力和影响力。
推动基于文艺实践的理论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在文艺理论、文艺创作和文艺实践构成的一系列关系中,所呈现出的基于文艺实践经验的理论提升非常显著,这离不开文艺实践的持续发展。举例来说,新时代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取得的优异成绩有目共睹,这些作品在党史教育与党建工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多个方面呈现出新的亮点。在创作过程中,很多都注重对艺术本体“可见性”的挖掘,强调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性,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时代特色、人民特色和艺术特色,涌现出很多优秀作品。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