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近日,记者跟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在一部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中,感受文艺作品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力量。
在兴安盟文化中心,由兴安盟乌兰牧骑创作的音乐剧《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将一段红色记忆再度激活——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以扎木苏为代表的进步青年群体,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与影响下,懂得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内蒙古的道理。此次演出是音乐剧《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四次复排亮相。
把内蒙古故事用音乐剧的形式讲给更多人听,是兴安盟乌兰牧骑副团长、该剧音乐总监鄂伟亮经常思索的课题。鄂伟亮说,该剧的创作根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舞台呈现方式则坚持“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
“剧中以扎木苏为代表的进步青年受到共产党员赵大哥的感召,发动了起义,当时队伍中有多民族的年轻人。从浴血奋战抗争,到找到光明跟党走,整条故事主线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现。正如剧中人物赵大哥所说,只要我们各民族的兄弟团结起来,未来的中国一定是一个多民族团结统一、民主富强的新中国。”鄂伟亮说。
“我就像乌兰河畔的红树林一样,扎根在这片草原……”在兴安盟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玛拉沁乐园演艺厅,由兴安盟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基层干部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故事创作的红色情景剧《乌兰河畔的红树林》,让记者感动不已。
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自然灾害,上海等地政府收养的几千名孤儿面临营养不良的威胁。自身并不宽裕的内蒙古人民,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3000余名嗷嗷待哺的小生命……
“剧里没有一名专业演员。大家抽出工作之外的时间排练,有时要忙到夜里一两点钟。剧本创作受到‘草原母亲’都贵玛事迹的启发。我们从小听着这些故事长大,希望我们的创作能表达出‘草原母亲’大爱无疆的伟大情怀。”该剧总导演、编剧董治军告诉记者,自2023年首演后,该剧已在兴安盟演出近百场,在网络平台播放量超过两百万。
在剧中扮演“草原母亲”诺日玛的秦星星是乌兰毛都苏木党委组织委员。为了塑造饱满的角色形象,秦星星和其他演员一起讨论,自己也反复斟酌。演出结束后,她说话都带着哽咽:“后劲儿很大,一直沉浸在剧情中。平常演完要一两个小时才能平静下来。我演绎的只是千千万万‘草原母亲’中的一个,还有更多感人至深的故事等待挖掘。”
苍茫的呼和浩特敕勒川草原上,由内蒙古艺术剧院打造的全景式大型马舞剧《千古马颂》迎着落日,在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上演。
精湛的马术、精彩的杂技、精致的舞美……《千古马颂》综合运用歌、舞、乐、杂技等艺术元素,融合现代舞美技术,通过讲述一个牧人之子的成长历程,生动演绎了人马结缘的温情、马背家园的祥和、百骏出征的壮观、千古马颂的绝唱。
“参演马匹涵盖蒙古马、伊犁马、汗血宝马、卢西塔诺、弗里斯兰、安达卢西亚等世界八大马种150余匹,参演骑手100余名,展现了绚丽多姿的北疆文化和雄奇剽悍的马背民族风貌,折射出内蒙古各族儿女守望相助、砥砺奋进、追求文明进步的伟大历程,弘扬了‘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千古马颂》项目统筹何瑞君说。
据何瑞君介绍,《千古马颂》于2014年在锡林浩特开演,2017年落地呼和浩特,截至目前,已累计演出500余场,接待了来自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游客、观众50多万人次。
不止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千古马颂》,近年来,内蒙古艺术剧院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挖掘特色资源,创作排演了一批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艺作品。“今后,我们仍将牢牢把握这一工作主线和提高作品质量这一生命线,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艺术创新创造,用情用力书写身边事、宣传身边人,将中华民族动人故事和历史佳话等,通过艺术形式带到广大人民中去。”内蒙古艺术剧院党委书记、院长李莉对记者说。
在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乌云格日勒看来,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艺术创作精品迭出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总结提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乌云格日勒说。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