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科陶德艺术学院创建人之一罗伯特·威特爵士撰写的《科陶德艺术启蒙课》一书,在前言中就开宗明义:他要面对的,是“对画作和绘画没有专业知识,但又对其感兴趣并经常流连于公共和私人画廊及各类画展的读者朋友”,因此,他在书中对基本的绘画知识做了介绍,如素描、色彩、光与影、构图、处理手法、方法和材料,直至画作的展示。这些知识之前不是没有人讲解过,只是,“当下的艺术评论充斥着学究气,或者太专业化,学术性太强”,只可能在专业的小圈子里形成影响,因此威特爵士要为大多数普通观者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艺术问题。《科陶德艺术启蒙课》正是这样一本看画指南。
威特开篇即指出,面对一幅名画,最令人沮丧的莫过于不知道它是哪个时代创作的。不可否认,伟大的艺术都是永恒的,都是超越时代的,但每一幅杰作的诞生都和它的时代环境密切相关。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往往是在一种艺术潮流中涌现出来的,是一批艺术家中的佼佼者,他们共同创造了某一辉煌时期,其后引来无数追随者模仿和学习,形成画派。当人们厌倦了重复,整个艺术发展就进入低谷期,于是新的潮流、画派又在酝酿之中……通常情况下,艺术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前进。我们不难从中得出结论,看一幅画首先不是看它的画面内容、技法运用和主题表现,而是先要知道它在艺术史中的坐标定位、它是在什么样的艺术潮流下出现的、画家是属于哪个画派还是独树一帜……否则,就只能是盲人摸象,难窥全豹。
某件作品以及某个画派,其最终的面貌、风格的形成,都在很大程度上投射着民族、社会、宗教、国家、地域,乃至气候、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许有人认为很多天才艺术家是完全凭依自己的灵感进行创作的,但威特认为,一个画家的灵感很大程度上源于耳濡目染的日常生活,源于其幼时养成的风俗习惯。他说:“艺术家会相当精确地将以上因素以自己的性情和习惯通过艺术再现出来,他们通常会采用最信手拈来和最为熟悉的东西。”尽管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在不断缩小差异,但我们在欣赏绝大部分公认的世界名作的时候,会发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威特以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家和佛罗伦萨画家的群体性差异论证这一现象。他说提香、帕尔马等威尼斯画派代表性画家的画作中,人物形象一般身材健硕,拥有一头金发,而波提切利、基兰达约和达·芬奇等佛罗伦萨画家笔下的人物则面目清秀、身材苗条。这是因为,佛罗伦萨与威尼斯两个城市本身在历史、族裔、政府管理模式上就存在很大差别。甚至在宗教画中,画家也多是从身边的熟人中挑选模特,比如利皮画的圣母多是他的妻子,基兰达约的壁画里则基本都是他周围的男男女女。因此,知道一幅画在绘画史上的位置之后,接下来要知道的是画家创作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正如中国文艺批评讲“知人论世”,了解一幅名画,无疑要了解画作产生的土壤,了解画家的生活场景。
而画家的天赋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一个杰出的画家可能是一批艺术家中的佼佼者,是时代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威特强调,“最终决定他在艺术世界所处地位的”,“是其自身的创新能力与个人天赋”。必须承认,在艺术的世界里,有些高度是单靠勤奋、刻苦永远也无法抵达的。我们看一个画派中最优秀的那些画家,他们的作品里一定有这个画派共同的特征,也一定有与其他画家迥然不同的标志,他们恰恰是因此才成就其个人风格。画家的艺术个性与其天赋有关,也与其生平经历、个性性格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同一位画家不同时期,甚至同一时期的作品,也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比如晚期作品可能比早期作品成熟,同一时期作品可能因金主的要求而风格不同,甚或画家偶尔突发奇想留下不一样的作品,等等。那些极具代表性的、代表画家最高成就的作品,只是他全部作品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画家的艺术风格只是简而言之、统而论之,一定不是画家的全部。这一点,在看画的时候尤其应该清楚。
至于作品的主题,威特表示,这当然是看画人进入作品之后首先要考虑的要素,但有时候主题的重要性可能被夸大了。他说,绘画史上艺术巅峰时期的杰作,其主题往往是无足轻重的;越是艺术发展处于凡俗平庸时期,主题便越是被强调。一幅画作基本的绘画品质是线条、色彩、明暗关系及其和谐有序的配比,唯有这些方法运用自如,才能谈主题问题。但是,有一种题材的绘画,其主题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历史画。历史题材绘画第一要务就是再现历史事件、历史场景。此外,宗教、神话、寓言类作品也在相当程度上具有这一特征。所以,我们欣赏这类绘画作品时,必须了解其创作背景和表现主题,否则就只能看到你眼睛看到的东西,而无法理解其深刻的寓意。对于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等西方传统绘画,作者都分门别类对其形成、发展、主题表现和代表性作品进行了讲解。
本书译者在译序中提到:威特爵士曾以日本绘画作为东方绘画的代表与西方绘画做比较。而众所周知,中国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璀璨之作不知凡几。诸如透视法的提出,从现有文献上看,中国比欧洲早了近千年。之所以中国后来没有大量透视作品产生,是主流文人画兴起以后不屑于进行“形”的描摹,而更注重“意”的传达。即便如此,依然有宋代界画、写真画的写实主义巅峰作品涌现。只是时至今日,绝大多数人依然不知道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和绘画作品中早有透视和写实,也因此,忍不住还是要再说一句:艺术的启蒙,不可或缺;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播,任重道远。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