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戏不是单纯的模仿,也不是刻意的表演,而是在舞台上生活。”这是首都师范大学唳天剧社的邱菲洋在近日举办的“‘京’彩文化·青春绽放”暨北京人艺“致敬与传承”大学生戏剧展演活动中最大的收获。
此次展演活动采取“大团小团手拉手”的模式,参与展演的10部作品是从北京高校学生剧社、艺术团的近30部作品中精选而出,并获得了北京人艺演员的专业指导。自5月24日至27日,这10部作品会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人艺小剧场和北京人艺实验剧场轮流上演。
邱菲洋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北京人艺排练《窝头会馆》片段时,10句台词就排了1个多小时,“我们都是非专业的学生,为了让我们与剧中人物‘破壁’,指导老师朱少鹏会举许多贴近生活的例子,带领我们渐渐地走近、走进人物,从模仿经典变成在舞台上生活。”中国传媒大学白杨剧团的学生将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话剧《海鸥》进行了全新的改编:仅保留了玛莎和科斯佳两个角色,从玛莎的视角,回忆科斯佳的理想、爱情和生死,因此,如何放大回忆的感觉是整部作品的关键。饰演科斯佳的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大二学生孙凯文告诉记者,演员海清亲自上阵,从台词的收放,到肢体动作、神情细节、舞台走位等全方位提供了详尽的示范指导,让这场回忆能在舞台上生动地流淌。
“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教他们的过程中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海清在本次活动中指导了3部作品,“无论是对经典作品的复排,还是对原创剧目的尝试,学生们都融入了自己最纯粹、最独特的青春视角与思考,让我特别欣赏”。
除此之外,最令海清感动的是同学们对话剧深深的热爱。有一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学生们在赶往人艺排演的路上突然遇上天降大雨,学生们赶在排演前2分钟到达现场。“那一瞬间特别触动我,他们从那么远的地方赶来,又是地铁又是打车,每次排练还要带齐所有的道具服装,真的唯有热爱方抵一切辛劳。”海清说。
“热爱”也是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给出的此次活动的关键词。“希望借助此次活动让热爱能够双向奔赴,即使热爱的事情并非自己的‘本行’,但只要做过、感受过,就会为人生留下一抹熠熠生辉的光彩。”他说。
冯远征表示,下一步,北京人艺将以“大团小团手拉手”为主题,组织展览展示、人艺讲堂、艺术辅导、“非常有戏”戏剧沙龙等活动,吸引更多大学生体验戏剧、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