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泉州非遗馆“戏”真多,年轻人走进“活”的传统文化

张晨露 蒋肖斌    2024-05-30 11:34:00    中国青年报

“近距离,不抢票,就能看提线木偶表演。”这件“好事”藏在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下简称“泉州非遗馆”),让在泉州上大学的00后女孩詹燕赞不绝口:“我愿将它誉为‘民俗瑰宝馆’。”

走进泉州非遗馆,6000多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内,48个具有代表性的泉州非遗项目逐一亮相,无论是精巧的纸织画、典雅的惠安女服饰,还是温润如玉的德化瓷和生动传神的木偶戏,都让人流连忘返。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丁聪辉透露,泉州非遗馆于2019年建成,为了给公众提供准确、生动的文化解读,他们用近20年的时间收集整理非遗项目的展品和资料。

每逢周末,馆内会迎来一群特别的讲解员——志愿者。这些文化情怀浓厚的志愿者们,经过严格培训并持证上岗,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游客带来别样的文化体验。“感谢他们,他们的到来让博物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丁聪辉说。

泉州非遗馆展厅分为三层,分别聚焦泉州非遗传统美术、技艺以及民俗文化。丁聪辉说,为了让观众更深入了解这些非遗项目,馆内的每个项目都附有详尽的介绍,包括项目的制作工具、艺术手法和制作流程等。此外,馆内还播放项目制作的小视频,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非遗背后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非遗馆设立了十几个小工坊。每逢节假日,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们便会亲临现场,展示他们的绝活。观众们不仅可以体验木雕、花灯、纸扎等非遗课程,还能欣赏提线木偶、南音、高甲戏等表演。

“五一”假期,馆内的小工坊开展了三期花灯制作课。观众们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学习,还将亲手制作的花灯带回家,留下难忘的记忆。丁聪辉说:“舞蹈专业出身的我,对艺术有着深厚的情感。闽南文化是多元的,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呈现得更好。”

在泉州非遗馆二楼的“非遗剧场”,南音、拍胸舞等特色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特别的是,剧场舞台设计得十分亲民,高度仅约60厘米,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演员表演。展演结束后还有互动环节,观众可以向演员团队提问,还有机会亲自上台体验。詹燕回忆道,“我曾上台体验提线木偶,老师告诉我,泉州提线木偶竟有36条操纵线,还有独特的‘傀儡调’唱腔。”

丁聪辉说,他希望的展演不仅仅是观看,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观众从进来到出去感受到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近两年,簪花的热度高涨,泉州非遗借此东风,走进更广泛的大众生活。2023年,泉州非遗馆全年参观人数近百万,“五一”单日就迎来万余游客。看着馆内的年轻人络绎不绝,丁聪辉满心欢喜:“年轻人是文化的未来,他们的到来让非遗更有活力。”他时常随机询问观众来自何方,答案五花八门,从山西、河南到上海、浙江,还有众多美术学院的学生前来交流学习。

这里成为各地年轻人探寻传统文化的热门之地。为了与年轻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泉州非遗馆积极为游戏行业提供非遗资料,丁聪辉强调:“与年轻人对话,不要局限于我们的语言,要走进他们的世界。”

利用数字化技术,泉州非遗馆推出了“非遗手绘地图”,这张地图涵盖市级300多个非遗项目、100个传习所(民间技艺培训场所)和1000个展示点。丁聪辉介绍,“如果你对某个非遗项目产生兴趣,只需打开手绘地图,就能导航至该项目的传习所,开启一场深度的文化探寻之旅。”

和其他大学生一样,詹燕对簪花技艺充满好奇。在泉州非遗馆的启发下,她利用“非遗手绘地图”找到了浔埔村落,与朋友们领略了一次正宗的浔埔女簪花。她感叹,“原来簪花背后还有这么多深厚的文化内涵!”

丁聪辉深知,不同社群有着各自独特的沟通方式,传统文化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勇于创新,“我也常常向年轻观众请教,探讨如何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之间找到平衡”。

未来,泉州非遗馆将致力于开展“非遗+研学”和“非遗+市集”等多元化活动。同时,为了丰富观众体验,泉州非遗馆还将增加数字化互动,运用科技重现泉州海上泼水节、踩街、板凳龙等传统习俗的盛况。

“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个踏入非遗馆的观众都能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尤其是让年轻一代多接触和体验多样的文化,因为只有真正了解,才能深深爱上。”丁聪辉满怀期待地说。

(应受访者要求,詹燕为化名)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新奇与惊艳——曾建国牡丹花作品解读
下一篇:军人的血性和文人的风采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