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艺术再现“海上唐诗之路”

李百灵    2024-05-27 16:33:39    中国文化报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近日,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办的“青山行不尽:山海渡远”唐诗之路艺术展汇集了多位中日艺术家的书法、国画、漆画、综合材料绘画、雕塑、摄影、影像、装置等70余件作品,从千年前的舟船水路视角,回溯一条独特的中日“海上唐诗之路”。

策展人蒋斐然介绍,唐代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这条海上之路,既是历代诗僧的求法之路、两国使节的诗赋外交之路、寓日文人及留唐学生的日常酬唱之路,也是唐代以来的汉诗东传之路、浙东唐诗之路的拓伸之路和海上漂民的诗歌赠答之路。例如,仅在《全唐诗》中,就收录了20首中日诗人唱答的诗歌。这条道路见证了中日两国文化交往源远流长的历史。

此次唐诗之路艺术展以“水路”为径,以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海上求仙客,三山望几时”为开场之笔,映照出现在展厅“海面”上的三座“仙山”,带领观众以舟行视角穿梭其间身心游赏,吟诵山水诗篇,并想象唐代中日诗人远渡重洋寻道访友的山海心境。展览叙事从浙东诗路和中日海上诗路的关键交汇节点——天台山出发,以仙山、佛塔、洞天三种视觉意象交叠并置,展现儒释道三教合流、兼容并蓄的文化气象。

展览入口处以日本具体美术协会成员、艺术家前川强的作品为引,细窄“水路”将坚固“山形”一分为二,山水之路、山海之途由此渐次展开。

在展厅中央的巨幅书法《寒山子诗乱书》,由艺术家王冬龄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唐代诗僧寒山子常年隐居于天台山寒岩洞,其诗集的注本、译本于日本问世后,对海外禅宗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冬龄以乱书形式诠释寒山子诗文,既神通诗人“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的隐逸,也演绎了其“四顾晴空里,白云同鹤飞”的洒脱。结尾处“今日扬尘处,昔时为大海”一句,回应了“山海渡远”中历代文人的时空际会与思想交流,传达出沧海桑田、古今共时的感叹。

展出作品中,恢宏绚丽的十米长卷《唐诗之路图》延伸至窗外大阪港的海面。该作品是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林海钟率领26位国画系师生重走唐诗之路的核心路线后,收录的天姥山、沃洲山、班竹、十九峰、万马渡、石门等地的壮丽景象。塔可的《魏万行旅》系列则通过摄影突出浙东山水的孤寂之美,唐代诗人李白曾作《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叙述友人魏万千里入浙寻访不遇,途经会稽、天台、灵溪、金华等地,最终折返广陵的一路行旅。通过画面的诗意影调,塔可使古今之人在溪山行旅中相逢相通。

同是以塔为题材的作品,卓鹤君的水墨丈二作品《泉高入梦喧》中,山峰层叠,云雾环绕,寺庙高悬其间,泉水奔泻而下,声势浩大。山脚之下,树木山石刚韧有力。管怀宾的作品《流隙》则记录了一座由陶土砂浆铸造的塔在水下不断侵蚀坍塌的过程。而一旁梁琛的《无止境塔》则提供了另一种关于塔的想象,简练的机械灯光装置构筑成永动的建筑,如同不断旋转上升的巴别塔,直指穹宇。塔内的楼梯在光线中投射于展厅,环抱“仙山”,在照亮一方洞天的同时,指向关乎人类不断攀登向外探索的精神追求。这些作品以不同的媒介观照、思考在快速发展的文明进程中的历史与文化记忆的所失所得。

鲁大东在展览现场题壁书写李白的经典唐诗《静夜思》的日文版本。艺术家巧妙地通过文字、镜子和灯光补全在日文诗中缺席的“明月”,趣题《何时明月》,并利用展厅中的现成物脚手架制作唐代凭几,营造出夜晚他乡异客的望月情境。该诗与展厅另一端宇野雪村的唐诗作品《白日依山》也构成了日月与昼夜呼应,分别抵达外观与内省两种心境。

此外,展厅做了三处墙体搭建,隐喻漂浮在海面之上的三座仙山,并综合运用光线营造了三种视觉意象:靠近海面的部分采用室外光,明亮宽阔;中间部分则采用室内白光,形成三山合围的对话;最后的内观区域,采用了暖色灯光,空间较暗,营造出一种观照内心的亲密氛围,引导观众进入内心深处的思考。展览的节奏不仅实现了对“三山三境”的隐喻表达,更是拉出了中国传统中国画的三种视角——平远、高远、深远。穿行在展厅之中,观众不难想象“海上唐诗之路”上诗人的远渡与归返,体悟“山海渡远”的精神,品味当代艺术与古代文化艺术的交融,从而感受一次独特的中日“海上唐诗之路”。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外学者共话汉字之美
下一篇: “名联咏名山”系列活动在广东启动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