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三层楼”、京族“奥黛”、苗族“百鸟衣”……八桂大地,从春夏到秋冬,从城市到乡村,从北部湾到桂北山区,随处可见的设计精美、色彩绚丽的民族服饰,正在成为现代服装时尚潮流里的一道风景线。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历史悠久。广西民族艺术研究院研究馆员梁汉昌表示,广西少数民族服饰除了在特定的节日里穿戴以外,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折射出人们的审美观念正在改变,文化自信不断提升。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高,广西民族服饰也在文化交流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民族服饰走进日常生活
2024年广西“三月三”期间,八桂大地处处是秀场,男女老少穿上民族服饰共庆节日,氛围感浓郁。
在今年广西“三月三”来临前,本地的民族服装店迎来销售热潮。为了赶制民族风服装,有商家称“缝纫机都要踩冒烟了”。“小朋友们穿上各民族服饰,个个兴高采烈。很多家长也参与进来,民族盛装成为传统节日的标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幼儿园园长兰志娟说,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就是各民族服饰的秀场。
事实上,在广西,少数民族服饰越来越多地走进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在衣柜里,我把民族服饰分两类,一类是比较华丽的、传统的,在节日里穿,仪式感很强。另一类是有传统民族服饰文化元素的服装或饰品,很别致,常年穿戴。”居住在南宁市青秀区的马小英说,身边的朋友通常都有2至4套(件)少数民族服装。
据广西文化和旅游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有广西摄影博主将民族元素融入短视频创作中,在社交平台发布了壮族、侗族、瑶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民族服饰的变装短视频,仅在抖音平台就获得了5800万的播放量。“游客或博主上传到互联网的旅拍作品、短视频,成为宣传广西文化和旅游的新窗口,吸引越来越多的区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很好地助推了广西文旅产业发展。”这位工作人员说。
让传统服饰对接市场
5月18日,在广西忻城县壮锦技艺传承发展基地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忻城壮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梁恒源介绍,这些订制款的壮锦产品都是一针一线手工缝制,需要提前几个月订制。
忻城是壮锦的发源地,历史上,壮锦曾作为皇室贡品。梁恒源介绍,手工织造的壮锦产量极低,一个熟练的女工一天只能织一尺左右,而要做一幅被面,则需要至少六尺壮锦。算上人工费和材料费,一幅被面的成本在四五百元以上。由于价格和生产时间的局限,传统壮锦生产已经不足以满足大众化的需求。
“壮锦要传承,必须创新、走市场。”梁恒源说,为了让壮锦焕发新貌,他前往江苏南京、海南学习先进的织染技艺,研发出让蚕丝不褪色的染色技术。同时,他将现代流行元素和传统壮锦相结合,衍生出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复古型、珍藏型、旅游型等新款式,包括围巾、披巾、包包、腰带、短褂等搭配服饰产品。“壮锦不应该只陈列在博物馆,还应该走入平常百姓的生活。”梁恒源说。
在当地政府和梁恒源的努力下,如今,忻城壮锦销往东盟和欧美,带动了当地100多位绣娘和织娘就业。
地处桂西北的隆林各族自治县被誉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广西南宁桂衣民族服装有限公司负责人、总工艺师郑文银是从隆林深山里走出来的汉族姑娘,她创办民族服装公司,带动了近200名各族同胞就业。“我们注重传统美与现代美的结合,致力于发展完善传统民族服饰的裁剪缝制技艺,用传统服饰的造型、色彩、图案以及工艺元素来制作时尚创意的款式。”郑文银说。
国潮与当代青年“双向奔赴”
奥地利维也纳当地时间5月4日,在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前广场,来自广西歌舞剧院的演员们身着壮、汉、瑶、苗、侗等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服装亮相,展示广西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这些民族服饰设计巧妙、图案精美、色彩多样,吸引了众多当地市民和世界各国游客驻足欣赏、拍照留念。
近年来,广西少数民族服饰走向世界各地,无论是在时尚之都法国巴黎、意大利米兰,还是毗邻的越南等东盟国家,都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收获众多“粉丝”。
今年3月,穿着中国传统民族服饰环游欧洲的中国姑娘杨月,在德国慕尼黑街头向当地民众和游客展示广西毛南族的花竹帽和服装配饰时受到热捧,粉丝数直线飙升。
杨月穿的广西民族服饰由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新生代设计师韦巾帼设计。韦巾帼是壮族姑娘,自大学时期便开始出镜拍摄民族服饰,她拍摄的中国56个民族服饰合辑在网络上获得大量关注。2021年大学毕业后,韦巾帼回到家乡环江开启跨界创业,专注设计、拍摄和推广民族服饰。
把背带做成坎肩,在苗族传统头饰中加入流苏……为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韦巾帼大胆创新,将传统民族服饰玩出新花样。她的作品风格年轻时尚,受到消费者青睐,并被多位知名博主带到世界各地展示。韦巾帼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上民族服饰,坚定了她传播中国文化的信心。
“传统服饰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喜爱,这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对中国文化的探寻,是文化与审美的回归。”长期研究广西民族服饰的梁汉昌说,近年来,广西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积极引导非遗传承人不断创新,推动传统服饰变流行时尚,让蕴含传统文化基因的国潮与青年实现“双向奔赴”。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