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好戏岂能只是“名声在外”

苏 锐    2024-05-16 11:41:41    中国文化报

某省有个老剧种,历史长,剧目多,被誉为“中国戏曲四大古老剧种之一”,听过的观众“都说好听”。常人眼里,这样的剧种一定如日中天,实现了繁荣发展。但是,情况并不乐观。演出效益下滑的同时,剧种所属的院团(被称为“天下第一团”)也面临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甚至一些经典戏,时至今日已经鲜少有人能熟练掌握。这是一件让人极为惋惜的事。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这个剧种在外地的盛名。每年都有港澳地区或者国外文化机构发来邀约,邀请这一剧种到当地演出。有国外文化机构工作人员解释,经过查阅资料和多方打听,发现这一剧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非常具有代表性,能充分体现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

墙内开花墙外香,古老剧种能在国际舞台获得关注,是中华文化走向全球的有力证明,同时也给内地文艺院团提了醒。那就是,自家的宝贝,得想方设法保护好、传承好。

戏曲艺术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具体到观众层面,戏曲是民族文化的动听乐章,是展示民族文化精髓的生动载体,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国际舞台直接且有感染力的表现形式。

这些年,国家层面对戏曲艺术的发展非常关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就剧种普查、剧本创作、人才培养等问题作出部署。可以说,这一政策对于很多地方文艺院团而言,可谓“久旱逢甘霖”,起到了及时雨的作用。

但是,戏曲院团问题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解决起来,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搞定的事。有什么问题呢?有了本子,没演员;有了演员,缺导演;导演来了,发现剧场等不达标。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出问题。有没有一个根本的问题呢?答案是有的,就是没有钱。为什么没有钱?因为演出没市场。

戏曲艺术的市场问题,这些年可谓反反复复谈论,日日年年研讨。就像文首提到的剧种一样,为什么在国外广受期待、演出引发热烈反响的剧种,在本地反而“水土不服”?是因为看得太多审美疲劳?还是内容陈旧导致观众压根不感兴趣?

好戏不应止于“名声在外”。好戏称得上好,首先得征服本地观众。如果本地观众看得少,或者认为“不好”,只能说明保护传承的功夫没有做到家,宣传解读的工作没有做到位。剧种这棵大树要百年、千年生长下去,离了树根所在的土壤是不可能的。

怎么提高剧种的名声?想尽一切办法走近年轻人、走近互联网,或许能有一个答案。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用歌声,唱出直抵人心的力量
下一篇:巴黎2024年奥运会授权商品《巴黎2024年奥运会徽宝》发布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