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源远流长。其意境之深远,如诗如画,让人叹为观止。彭一刚院士说过,“当代最时髦的建筑理论,几乎都难以置信地可以在我国古典园林中找到体现。”比如,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的“灰”空间理论,美国建筑师查理斯莫尔提出的空间的多维性,美国建筑师文丘里提出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等各种各样时髦的建筑理论,几乎都可以在我国古典园林找到体现。大师西扎联合其学生卡洛斯设计的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自落成以来吸引了大量业内外同仁的参观赏鉴。该馆与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艺术有着明显的互通之处,是一个进行空间艺术对照研析的极佳案例。
研究背景
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北岸,是东钱湖教育论坛板块的地标性建筑。该建筑由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现代主义大师之一的阿尔瓦罗·西扎主笔设计。其不同于国内一般博览建筑,没有恢弘的气势,但却小巧玲珑,内秀其中。该馆落成以来引发了业内外的高度关注,作为以艺术教育为主题的博物馆,成功地传递出艺术教育空间的空灵意向,被称为“典型而令人惊异的西扎式现象”。其“小体量,大气象”的空间艺术境界,与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其典型代表苏州私家园林一样,都是小空间巧构大意境的典范。
空间艺术与空间意境建构手法
大师西扎用诗意的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在“千年古湖景自全,湖光山色皆经典”的东钱湖畔,成功地营造出一个心灵与艺术对话的艺术场。该馆与中国园林的空间艺术建构手法的相通之处主要在于:在有限的空间内,为了引人入胜并营造深远意境,综合运用了内向与外向、蜿蜒曲折与高低起伏、看与被看、渗透与层次,以及藏与露的手法,这些手法相互联系、共同作用,演绎出了让人心驰神往的空间艺术桃花源。
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内景
内向与外向
内向与外向,体现在整个单体建筑设计空间艺术的表达上,与外墙的设窗的方式有着直接的关联,也往往和建筑大师的个人风格相关。西扎的建筑,多数对开窗是极为克制也极为讲究的,所塑造的建筑整体空间多呈内向型。比如,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Galician Center of Contemporary Art)、韩国国拟态博物馆(Mimesis Museum)都用了类似的手法,整个建筑基本只留有底部的横窗,封闭感强。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同样采用了较为内向的设计手法,除了底层的横窗以及隐于一侧的主要为满足消防需要设置的窗外,整个外立面不再设窗。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往往也是内向性的设计。这些园子通常面积不大,幽闭于高墙大院之内,不到园中,根本不知院内别有洞天。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这种内向性设计和中国古典园林手法相通,让人更容易把注意力聚焦于艺术空间内部,进而沉迷其中。另外,博物馆的深色的波纹板幕墙,不仅在视觉上减轻了封闭的实体空间界面所带来的沉重感与压迫感,而且给人以舞台大幕的视觉联想,容易激发起访客的好奇心:大幕背后,即将上演怎样的“光与空间”艺术?
蜿蜒曲折与高低起伏
大幕拉开后,馆内回环曲折的坡道设计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游览空间组织,是整个空间艺术中最值得赏鉴的精彩之笔。比照中国古典园林,与这一精彩之笔对应的是为国人所熟悉的曲径通幽之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是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之后,境界之有无以及意境营造之高下,逐渐成为衡量文学与艺作品格调高低的重要标准。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江南古典私家园林,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深远的意境,离不开曲径通幽的手法。甲江南的苏州园林多为文人造园,讲究“造园如作诗文意境,必使曲折有法”,为了求得景物的瞬息万变,为了求得意境的幽深,在布局上无不极尽蜿蜒曲折之能事。
西扎的华茂博物馆,同样在小体量建筑中,利用了中庭回环曲折、顺势盘旋的坡道,穿插组织展厅与展示设计,让空间自然地蜿蜒流动起来。同时,借助现代建筑的立体空间设计,巧构中庭,巧用框景渗景,推动着其空间艺术境界的提升。西扎以“诗意现代主义”而闻名,可以说这一手法让华茂博物馆建筑显现了诗意,同时促成了其对空间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看与被看
西扎博物馆开馆后,吸引了大量的人流,节假日都是满客。每次主办方举办相关的艺术研讨活动,在中庭的坡道上排着队的人们,让馆内的氛围变得热闹而有生趣。这里是舞台,也是看台。博物馆开馆后的第一次“诗会”活动,便很好地利用了这种可隔庭对望的“舞台”设计,回环萦绕的诗歌吟诵,在“看与被看”中彰显了独特的艺术的魅力。
如果说回环曲折、高低起伏的坡道空间,穿插渗透的主展厅空间为精彩的空间戏剧的上演提供了最佳的场地,那么,有了人的参与后,在“看与被看”中,空间艺术被推动着,达到了一个高潮之高潮。
渗透与层次
在高潮的中庭部分,别致的漏窗景框设计或许同样让人印象深刻。这种框设计,也是中国古典中最为人耳熟能详的框景设计,中国园林借助框景渗景,加大了景深,更好地营造出了层次感,也让步移景异更有趣味。西扎的博物馆中的漏窗式景框设计,虽然不像古典园林的漏窗那样有着丰富的纹路图案,但是,西扎的当代建筑空间,借助中庭和廊道的起伏,同时结合了漏窗洞口的高低变化,设计得既显张力,又别有意趣。而且,当访客走在坡道上,随着高度的变化,窗相对于人的高度也在变化,有的漏窗需要踮着脚尖观望所框之景,有的漏窗俯身探头便可上下张望或是环顾四周之景。因此,访客移步或驻足,平视、仰视、俯视,对视,或是环顾四周,没有一处是完全相同的景观。这样的景框不需要再用花纹装饰,所框之景同样丰富多彩。
藏与露
如果说,中国古典园林的“藏”,通常是带着引导与暗示的,边“藏”边“露”,“藏”是为了更好地“露”。园林里游廊结合了框景渗景,让人身处其中便不由地怀着期待的情绪,循径游览探寻这“庭院深深深几许”。比如,留园中先是在入口设置曲折的游廊“长留天地间”,结合漏窗设置,让访客不时可以隔窗看到园内的亭台楼阁、池山花木等景观,同时有移步换景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来到豁然开朗的中部景区。这种藏并没有藏得很深,只是不让人一览无余。西扎的建筑和中国园林一样,有“浅藏”设计,正如在“渗透与层次”中提到过的,这种浅藏也是和坡道导引以及框景渗景与蜿蜒曲折结合使用。也有深藏设计,比如屋顶平台的设置,让访客走出艺术幽谷后,顿觉豁然开朗。这种深藏,类似于苏州留园对冠云峰的深藏。访客从留园北入口入园,走过“长留天地间”的廊道,观赏了整个留园最精彩的中部上水主题景区;再走过明瑟楼、涵碧山房、林泉馆等景观;最后抵达冠云楼后登楼眺望并欣赏冠云峰时的体验。
大师西扎在东钱湖湖畔绘制的空间艺术的幽谷,其艺术手法与意味隽永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有着明显的互通之处。只是,一个体现着时尚现代的艺术气息,一个展现的是古典的东方美学氛围。
(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供稿,限于版面本文有删节)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