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非遗展示架起中国—东盟艺术交流“心桥”

宾 阳  莫 曲    2024-04-24 10:23:14    中国文化报

4月12日至18日,第二届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举行。活动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南宁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其间,来自我国黑龙江、贵州、新疆、内蒙古、海南等17个省、区、市和东盟6个国家的88个非遗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的27个非遗项目,以及323位非遗传承人会聚南宁,通过展览展示展演绽放非遗魅力。

逛集市 多国特色文化荟萃

壮族的织锦、满族的刺绣、蒙古族的皮艺,还有来自越南的面塑、缅甸的扎染、柬埔寨的面具……4月12日至14日,中国—东盟非遗大集市在南宁市三街两巷举办,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手工艺品、非遗美食琳琅满目,非遗传承人现场的技艺展示夺人眼球。市民、游客穿梭其间,感受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魅力,畅享这场文化盛宴带来的乐趣。“各民族、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不同,非遗特色各有千秋,令人大开眼界!”贵州游客黄华辉说。

“这是纯手工刺绣的手包,上面这些‘飞鸟’‘吉象’‘青蛙’都是具有壮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纹饰,寓意吉祥如意。”在壮族刺绣展位,南宁市马山县壮美坊的壮绣非遗传承人蓝茜向人们介绍着她设计的产品。在保留传统壮绣精髓的同时,蓝茜巧妙地融入当代美学元素,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使这项非遗焕发出新活力并更好地传承下去。

在杭州西湖绸伞展台前,精美的绸伞成为人们拍照打卡的“道具”。“西湖绸伞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它的18道主要制作工序全是由手工完成,整个制作过程包含100多个细节步骤;选料更是考究,只有杭嘉湖地区特有的丝绸和淡竹才可以选用。”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精美而独特的展品吸引了众多购买者,“做工非常精致,我买了十几把,准备带回家送给亲戚朋友。”山东游客谭丽丽说。

漫步在三街两巷,徜徉在非遗大集,各个民族的非遗路演活动轮番展开。贵州黎平的侗族大歌、广东惠东的渔歌等非遗项目纷纷亮相,让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太精彩了,听完侗族大歌,又看到新疆的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让人忍不住跳起舞来。”南宁市民陈女士一边展示着刚学会的舞蹈动作一边开心地说。

在黑龙江省同江市展示点,伊玛堪与口弦琴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引来众多观众。“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而口弦琴是赫哲族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它们是赫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江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李鼎仁告诉记者,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广西的朋友近距离了解这个来自东北的渔猎民族。

观展演 共促非遗传承发展

4月15日晚,一首贵州侗族大歌《侗歌声声颂党恩》拉开了中国—东盟表演艺术非遗联合展演的序幕,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艺术家共同谱写文化交融的华美乐章。

展演中,广东惠东渔歌《白丝丝》、内蒙古说唱《格萨尔》、广西《壮族三声部民歌》、湖南常德丝弦《新时代的新事多》等节目,充分展示了中国不同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让现场观众深切感受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国家级非遗项目广西壮族会鼓的表演尤为引人注目,鼓声震天,气势磅礴,展现了壮族人民的豪放与热情,将整个展演推向高潮。

来自东盟国家的演出也让观众领略到不一样的东南亚风情。柬埔寨艺术家一人用多种乐器演奏了《柬埔寨之美》,彰显了一种神秘之美。缅甸艺术家在表演的戏剧中特意用中文唱起了“恭喜你发财”,赢得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此外,越南盲歌《父母恩情生成》、官贺民歌《昨晚想你》和泰国孔剧《拉玛故事》等节目精彩纷呈,现场喝彩声、掌声此起彼伏。

“通过这次展演,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此交织、碰撞。大家共襄艺术盛宴,增进了彼此的交流,深化了彼此的情谊。”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说。

促互鉴 推进区域合作交流

此次活动以中国和东盟灿烂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除活动开幕式、非遗集市、非遗展演等,还有非遗主题交流展示、非遗进校园成果展等活动,旨在搭建中国—东盟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保护与传承的合作交流平台,为2024年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增光添彩。

2012年以来,中国不断加强与东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合作,签署了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交流机制《谅解备忘录》,有关合作框架协议逐步推进。这些长效机制为中国—东盟非遗深化交流合作架起了桥梁。作为中国与东盟交流的前沿阵地,广西也在持续探索文旅跨境合作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广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举办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文化走亲东盟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活动,邀请了包含东盟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艺术人才参与文化交流项目。同时,将50余项广西国家级非遗项目制作成越南语、英语等多语种短视频,通过海外社交平台向东盟国家宣传推广。

“我们将持续推进广西与东盟的非遗交流合作,不断创新机制和方式,服务于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广西将依托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等平台和活动,积极搭建中国—东盟民心相通的“心桥”,促进中国与东盟经济和文化合作共赢。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早期留法“艺术天团”共绘的“新美术”图景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