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海南3年,用生命的最后阶段书写了不一样的华彩篇章。近千年后的今天,以何种形式创新呈现东坡形象,是艺术创作领域的一大课题。
自今年1月31日首演以来,《海南万里真吾乡》在海南省博物馆小舞台演出,场场火爆。在几十平方米的小舞台上,这场融合了歌舞、演诵、器乐、戏曲、书法和情景表演等艺术形式的表演,收获了口碑和掌声。
小舞台上唱大戏
今年年初,为配合在海南省博物馆举办的东坡文物展,海南省演艺集团旗下海口市艺术团接到了关于苏东坡题材的创作任务。第一次在博物馆中表演,对该团演职员是新考验。在海南,以苏东坡为题材的原创剧目不乏舞剧、琼剧、话剧等体裁,且大多以苏东坡在海南的生活为叙事主线。如何在时间和空间受限的博物馆小舞台上演出,对主创团队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总编导蒙麓光带领主创团队多次实地考察,反复推敲灯光舞美设计方案,力求在有限空间内最大化实现出色观感。
诗舞乐《海南万里真吾乡》的开场展现了海南百姓送东坡北归的不舍之情,从一开始就让观众沉浸其中。歌舞《玉蕊花开》、朗诵与古乐《澄迈驿通潮阁二首》、情景故事《浮粟泉》以及琼剧片段《忆当年》,依次展示了苏东坡在海南期间的生活、创作和人生感悟,中间穿插苏东坡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以诗舞音等表演形式再现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人生和从容旷达的内心世界,让观众在观演的同时审视内心、感悟生命。
“双主持+三东坡”耳目一新
“这台戏有个突出亮点,就是在小舞台上演大戏。”提起创作感受,蒙麓光感慨颇多。“在小舞台把戏演好,对创作、演出、舞美等提出了全方位挑战,需要我们从博物馆的空间结构和观演关系上重新考量。”蒙麓光说,这次创作不同于以往海口市艺术团在国家级赛事上的剧目演出和深入群众的“送戏下乡”活动,虽然演出舞台不是标准剧场,但也不能“偷工减料”。
蒙麓光和总撰稿孙庆来经过反复思考,最终确定了“双主持+三东坡”的演出形式,即两位主持人以讲述者的身份,把观众带入演出情境中;苏东坡作为主角,分别以舞者、诵者和唱者形象轮番登场,塑造出立体的东坡形象。
90分钟、16个节目,借着舞、歌、诵、演等方式,“舞者东坡”“诵者东坡”“琼剧东坡”在一方小小的戏台上演绎别样魅力。方寸之间,磅礴呈现;以小见大,直击心灵。海口市艺术团的演员们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和高度的专注,每一个动作、表情甚至眼神都体现了职业舞者应有的素养,传达出艺术的感染力。
赋能博物馆新场景
自1月31日苏轼主题文物展开幕以来,诗舞乐《海南万里真吾乡》已在海南省博物馆小舞台完成了12场演出,社会反响强烈,各界好评如潮。谢幕时掌声经久不息,观众久久不愿离去。“真的没想到,小小的戏台竟然包含了唱、舞、诵、演这么多的表现形式。”“重温苏东坡的人生经历,感觉自己就像来自另一个时空的旅客,与东坡先生相遇。”
在小舞台上表演,没有声光电等特效加持,要想吸引观众,内容编排、场面调度和演员表演至关重要。由于舞台面积有限,两名主持人全程贴在观众身边讲述,有时演员也会走下舞台表演,与前排观众相距不足1米,真实而又亲切的艺术感染了每一位观众。
整台演出以歌舞为主,融合多种艺术形式。朗诵、京剧、琼剧、古乐、书法表演等轮番上阵,使得剧目变化多彩,极大丰富了博物馆游览体验。
目前,《海南万里真吾乡》已收到海南省内的多个邀约演出,主创团队也在继续打磨作品,力争把该剧打造成“小而美、小而精”的本土特色文化品牌。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艺术处负责人表示,随着自贸港建设的深入,海南正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演出市场,这也为本土文化和原创剧目“破圈”提供了有利条件。《海南万里真吾乡》摆脱对声光电、多媒体、大制作的依赖,创新探索“小而美”的舞台剧与博物馆等新场景相融合,让人耳目一新。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