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格拉斯哥第82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公布入围名单,多位中国科幻作家和多部科幻作品入围9个重要奖项。雨果奖被视为“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这是雨果奖历史上首次出现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中三位(王晋康、何夕、韩松)同时入围的情况。
在9年前,刘慈欣的《三体》夺得雨果奖时,有专家评论:“科幻生于西方,长于西方,在东方也找到了沃土。”
的确,《三体》《流浪地球》等作品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科幻市场潜力之大,但中国科幻还需在各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在刘慈欣看来,中国科幻不缺钱,不缺技术,缺的是情怀。
中国科幻的情怀是什么?东方科幻作品有什么特色?……现在还在摸索与实践中。从创作层面来看,中国的科幻作家可以创作更丰富的作品。很多“80后”作家已开始“东方科幻”的创作。如科幻作家夏茄的小说《汨罗江上》和《百鬼夜行街》分别对屈原和《聊斋志异》进行改写。点穴、降龙十八掌是中国特色,神舟飞船、玉兔、科学发展观等也是中国特色。
从作品主题上看,不一定非要以星际穿越、外星文明为主题,可以有更多表达人文关怀、哲学思辨、家庭生活、情感关系等的科幻作品。科幻需要多元融合、百花齐放、多头并进,比如,科幻可以与武侠融合,与中医融合,与戏剧融合。
其实,中国人历来不缺想象力,《小太阳》《珊瑚岛上的死光》《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等一系列科幻作品便是力证。随着《疯狂的外星人》《流浪地球》等科幻电影的上映,各种政策对科幻产业的扶持,中国科幻正在渐渐走向完善与成熟。中国科幻市场有需求有潜力,但其进一步发展不能急功近利,要遍撒种子、静待花开。对中国科幻来说,政策、技术、资金、人才、经验固然重要,更要以科技为基础,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通过不断探索,积累更多经验,面对更多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在讲述中国科幻故事时,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这样才能获得世界性的共鸣。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