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

以舞剧讲好广西故事

宾阳 莫曲    2024-04-07 10:41:32    中国文化报

催人奋进的铜鼓声震撼大地、响彻人寰。随着铜鼓声,成群结队的人从远古走来,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3月28日、29日晚,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在广西南宁剧场上演。故事、舞台、道具、舞蹈和音乐释放出一种丰富、神秘而温馨的美,充满情感和张力,引起观众强烈共鸣。

“扁担舞造型之美,斗鸡舞之形象,音乐之动听,令人惊叹,不愧为经典剧目,久演不衰。”南宁市民周秀秀说,演员对壮族信仰和文化的演绎很充分,这台复排的老剧触动人心。

《妈勒访天边》是壮族四大古老传说之一,已有近3000年历史。传说在很久以前,壮族先民在寒冷和阴暗的山谷中期盼寻找天边的太阳,渴望拥有光明和温暖。一位美丽的壮族孕妇挺身而出,愿意去寻找太阳。一路上,母亲产下勒(壮语“儿子”之意),并教育他去战胜艰难险阻完成使命。母亲去世了,勒继续前进,带着母亲的嘱托和乡亲的期望到达天边。

1999年,南宁市艺术剧院以《妈勒访天边》为题材推出同名舞剧。全剧将史诗般的雄浑、丝丝入扣的细腻情感和独具民族色彩的欢快情绪融为一体,运用现代的编舞、舞美、灯光、服装等艺术表现手段,充分展示了广西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壮族人民追求光明、勇敢坚定的民族性格,以优美的舞姿,向观众诠释了亲情和爱情。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元素,是艺术创作的富矿。” 《妈勒访天边》导演丁伟表示,壮族的歌、侗族的楼、瑶族的舞、苗族的节等,每一种元素对广大观众而言都是新鲜的,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广阔的创作空间。

舞剧《妈勒访天边》将斗鸡舞、绣球舞、板鞋舞、芦笙舞等在八桂大地上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与现代舞相融合,并紧扣故事展开,让人耳目一新。歌圩、铜鼓、芦笙、绣球、花山壁画等壮族代表性元素的呈现,也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

从1997年开始创作,历时近两年,《妈勒访天边》在1999年首次公演后获得满堂喝彩。2000年,《妈勒访天边》荣获第二届“荷花奖”舞剧金奖。此后,该剧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以及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华编导奖、文华表演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曹禺戏剧奖,入选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佳剧目”。演出足迹遍布广东、上海、浙江、福建等地,成为继《刘三姐》《八桂大歌》后广西舞台艺术精品的又一张名片。

《妈勒访天边》的成功为剧院打响了名头,也给剧组带来了更多演出机会。央视春晚、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晚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及多个城市庆典等活动纷纷发来演出邀请。南宁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担任该剧舞蹈编导的李紫君也因此受邀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的相关工作。

2012年6月,《妈勒访天边》在美国芝加哥、丹佛、洛杉矶三地巡演9场,获得好评。 “精品剧目在海外有巨大的演出市场,这更让我们坚定了走市场的决心。”李紫君表示,当时南宁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刚刚完成转企改制,《妈勒访天边》在美国演出获得成功,让演职人员对转企改制充满了信心。

2015年,《妈勒访天边》再次扬帆“出海”,受邀在英国伦敦萨德勒斯·威尔斯剧院、法国巴黎剧院、德国法兰克福世纪大厅等欧洲各国的艺术殿堂进行巡演,所到之处好评如潮。其间,有一个英国家庭追着剧团走了7个城市、连看7场。“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广受关注和欢迎,与壮族神秘而悠远的历史、人类的探索精神和舞台艺术的精彩呈现分不开。”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岑学贵认为,壮族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壮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凝聚了壮族文化元素的剧目在各国主流剧院成功上演,讲述广西故事、中国故事,向各国观众展示了桂风壮韵和中国气派,展示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陈家欢:做年轻人用的紫砂壶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