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至7日晚,在阔别首都舞台11年之后,江西省赣剧院带着青春版《红楼梦》登上国家大剧院戏剧场舞台,连续奉献两场精彩演出。
青春版·赣剧《红楼梦》由罗周编剧、张曼君执导,是江西省赣剧院倾力排演的时代新作。作品以古典文学名著为底蕴,以“美秀娇甜”赣剧特征为风格,创作团队聚焦“结社”一线,酌情缀联省亲、葬花、焚稿等经典情节,在舞台变形伸缩中将所取之景与情有机结合,使得作品凸显出了独属赣剧的精巧美秀、娇甜怅惘与幽微苍茫。
忠实于原著的取舍与缝合
赣剧是江西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通观江西省赣剧院剧目库,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新创现代戏“三并举”,形式风格多彩多姿,青春版《红楼梦》可以说是剧院新时代的新华章,与新中国成立初的“三记一行”(《珍珠记》《还魂记》《西厢记》《西域行》),改革开放时期的《紫钗记》《邯郸记》《窦娥冤》《荆钗记》等精品力作形成了接续传承。青春版·赣剧《红楼梦》尊重原著,创作态度、笔法实诚,尽可能沿用原著“旧”曲、“旧”词、“旧”典,重在结构关节转圜处,辅以新词新曲连接缀编。
青春版·赣剧《红楼梦》主要选取了兴社吟咏、唱和以作体现文学情怀与女性气质,由此体现古典名著文学底蕴和赣剧的剧种特征。
该剧由张曼君带领的主创团队创作,走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创新之路。采用“四折二楔子”的传统戏曲结构体制,通过“结社”“兴社”“衰社”“散社”四折和“元春省亲”“宝玉受笞”两个楔子,对应大观园中从聚众结社到离散分别之流变,将宝黛爱情、贾府兴衰乃至人情冷暖融入其中,同时嵌入木石前盟、金玉良缘、黛玉葬花、宝玉挨打、刘姥姥游大观园等原著中脍炙人口的情节。在时空叙事上,该剧又进行了诸多创新性探索,这一切都让观众觉得该剧既熟悉又新颖。
在虚实之间展现舞台魅力
青春版·赣剧《红楼梦》整体舞台呈现是“新”的。舞台上,舞美相对灵活,两道主体“切片”装置完成了基本的空间变化,搭建了相对现代的大观园,大、小不一的各个“场”同时虚化了楼与园,潇湘馆、蘅芜苑等妙处只在表演与空间的极简分割中“真实存在”。同时,布景上的黑、白、灰设定应该是为服装让色的。这是创作团队的合力解构与结构,舞美与灯光、服装配合有心构成新的融合,舞美、灯光的简约反而成全了服装、造型的繁华。
从服装色调上来看,宝玉主红、黛玉主绿、宝钗主粉,众姐妹也是冷暖分别有差。应该说青春版·赣剧《红楼梦》的服装既传承传统也有较大创新的设计,制作上可以感觉出质地精良。剧中服装则充分利用了舞美灯光让度的空间,做到了综合舞台艺术整体呈现上的自洽与呼应。
古腔新韵 柔美动听
《红楼梦》的戏曲版本很多,全国各地大、小剧种均有涉猎,既有主要人物相对完整的红楼故事全景式演绎,也不乏专题剧作,还包括黛玉葬花、晴雯撕扇等折子小戏,基于此,剧种间最大的区别主要还是体现在唱腔、音乐上。
赣剧原本曲风独特,融高腔、乱弹、昆腔于一炉,高腔主体弋阳、青阳并蓄,能高亢激越,亦能婉曲优雅。《红楼梦》中的诗、词、曲与赣剧高腔曲牌体的结构天然应对,相融相通。“古腔新韵、柔美动听”是团队合作定下的主基调。
作为多声腔剧种,青春版·赣剧《红楼梦》扬长避短,结合女性题材表达,在唱腔设计上以曲牌体弋阳、青阳两大高腔的运用与发挥为主,充分彰显赣剧高腔独有优势和独特美感。相较而言,青阳柔美,主要用于大观园众女儿音乐形象;弋阳激越,主要用于男性角色等。
在弋阳、青阳兼用之际,主创团队注重以长短不一的过门,或以适时挥洒的帮腔等窍门实现两者之间的平稳过渡,做到不同曲调之间的无缝衔接。在宝、黛、钗的重点抒情长唱段上则充分发挥高腔曲牌音乐特有技法,精心谱写了多处抓人的“滚唱”,赣剧音乐特色和演唱技法得以充分彰显。
该作品之所以是青春的,不仅因为演员阵容青春,也不仅因为剧中呈现了诗意青春的力量,更因为整体创作为经典名著和古老赣剧赋予了青春的想象和时代的色彩,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作出了新的探索与表达。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