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黑龙江省饶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简称“保护中心”),传习教室里传来一阵悠扬的说唱声,卢艳华正站在讲台前,用赫哲语为学员们展示一段伊玛堪。
卢艳华出生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是个土生土长的赫哲族人,爷爷曾是当地有名的伊玛堪说唱歌手。从小,她就听家人讲爷爷的故事,对伊玛堪充满了向往。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卢艳华了解到饶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设了伊玛堪传习课,她好奇地前去试听。尽管听得一知半解,但她依然被伊玛堪抑扬顿挫的旋律和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表演形式深深吸引,很快就开始了正式学习。没想到,这一学就是十几年。
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以说唱结合的方式讲述赫哲族英雄故事、风土人情等,根据节目类型和内容分为“大唱”与“小唱”,一部完整的“大唱”(以说为主,以唱为辅的长篇作品,主要讲述英雄传奇)表演往往长达一小时甚至数小时,学习难度极大。
“赫哲族有语言无文字,伊玛堪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而赫哲族长期与汉族杂居,现在会说民族语言的人寥寥无几。”卢艳华表示,赫哲语不仅拗口,单词发音也没有规律可循,学习伊玛堪只能依靠反复聆听、背诵。卢艳华录下每次课程,潜心钻研,边看赫汉对照的课本边听录音,不仅掌握了《希特莫日根》《沙仑莫日根》两部高难度“大唱”作品,还逐渐将赫哲语练习到能够进行赫汉互译的水平。
随着传习水平不断提升,卢艳华成了保护中心的伊玛堪传习班教师,并于2018年被选为伊玛堪说唱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在授课之余,她坚持参加展演展示,下基层、进校园等地普及推广活动,不断推动伊玛堪的活态传承。“四排赫哲族乡有一个赫哲族风情园,保护中心经常组织我们到园内展演。每次展演后,我都会用汉语为观众讲解演出内容、科普伊玛堪,希望能让更多人感受到赫哲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如此,卢艳华还将伊玛堪课堂带到了赫哲族乡,教给村民简单的赫哲语和伊玛堪唱段,让村民在风情园里演出,既推动了伊玛堪的传承与弘扬,又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居民增收、促进伊玛堪融入当代生活。
为给予伊玛堪新的活力,卢艳华积极开展创作,在2019年至2022年与前任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文化站站长、赫哲族民俗专家付占祥共同创作了新编伊玛堪说唱《卡坦芒格莫日根和秀晨巴特尔》《撮撮莫日根和桦皮船》,以赫哲族热情豪放、善良勇敢的民族性格为切入点,讲述了人们守望相助、共克艰难的故事。文本及曲谱合计约十万字,大大丰富了赫哲族伊玛堪的内容。
对于卢艳华而言,想做的事远不止于此。成为伊玛堪传承人后,她越发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掌握赫哲语的老人渐渐离世,能够传承伊玛堪的人数有限,卢艳华担心赫哲族的语言和文化就这样日渐式微。“小时候,长辈总给我讲赫哲族传说,如果把这些故事编纂成书,人们就能通过有趣的故事了解更多赫哲族的灿烂文化。”在付占祥的指导和帮助下,卢艳华四处走访赫哲族老人,收集民族神话传说,凭借深厚的赫哲语基础,历时3年对故事进行整理、翻译,出版了赫、汉语和拼音对照的《赫哲族神话传说》,让各个民族、不同年龄的人都能看得懂、喜欢看这本书。此外,卢艳华还在黑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研发的“北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与保护平台”中录制课程,依托互联网技术更好地保护传承赫哲族语言。
“伊玛堪的传承任重而道远,学习过程枯燥、漫长且艰难,有能力传承的人并不多。流传至今的伊玛堪有40余部,而投入传习课程的只有两部,真的非常可惜。”提及对未来工作的计划,卢艳华表示,希望能对伊玛堪的传习方式加以改良,使其更富活力和趣味性,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同时,她也将继续探索伊玛堪融入现代生活的方式,推动其活态传承。“伊玛堪这份赫哲族的文化瑰宝决不能在我们这一辈人手里失传,一定要让它在新时代焕发活力,代代传承下去。”卢艳华说。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