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历史是全球对话的历史,其对制造技术和生活方式、人文风尚等方面的影响是双向的,也是巨大的。当代的中国陶瓷艺术家们本着包容并蓄的融合精神、放眼世界的认知精神、探索未知的创新精神,建立起了贴合当代审美要求的艺术形态。
日前,由国际陶艺学会主办,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办的“瓷路今朝——2023国际陶艺学会中国会员作品展览”,从国际陶艺学会中国80多位会员作品中甄选出100余件(套),作品在题材、形式、颜色、结构和纹理等方面都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艺术家们从当代艺术观念中汲取灵感,探索创新了具有当代形态的艺术表达和审美情趣,代表了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较高水准,为观众带来一场耳目一新的视觉盛宴。
展厅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际陶艺学会会员、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爱和的三彩作品《玖和》和《龙马负图》颇为引人注目。三彩作品《玖和》取自中国古玉璧造型。三彩作品《龙马负图》的灵感来源于《河图洛书》,作品以陶土塑造的龙马造型,采用祥云旋涡纹按照河图洛书的符号纹样附着之上,再施以洛阳三彩釉色,流光溢彩,体现了华夏文明的智慧。“洛阳三彩的美,值得全世界看到。”郭爱和说,他将借该活动平台与其他艺术大师进行创意交流,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洛阳三彩艺术。
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晓玉参展作品《吉州窑芙蓉纹鼓式大香炉》运用吉州窑釉下彩绘的方式,以芙蓉花作为主题纹饰,内部运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独特的木叶纹装饰技法将一片真树叶在高温下融入炉心,叶子纹理清晰,纹饰精细清丽,花团锦簇,具有美好寓意以及浓厚的民族色彩。作品在创新中融合传统精神,向国际展现了中国吉州窑陶瓷的新面貌。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烈汉的陶瓷作品,质朴、大气、造型饱满、内涵丰富、装饰性极强。他创作的“鱼跃双耳扁瓶”利用镂空的构成方法,创造独特的瓶型和空间效果,鱼的造型高度夸张。两个小耳与大的空心瓶形成呼应与对比。装饰顺应泥性,利用贴泥点装饰产生肌理效果,贴泥点有大有小,形成对比,利用泥料自身的色彩来表达朴素的创作意图。构思巧妙,制作严谨,注重陶艺作品的内涵和生命力的表现,展现了艺术家丰富的陶瓷创作经验和现代设计理念。
陶艺家赵培生的作品在视觉上与传统的陶瓷概念完全没有关系,彻底放弃了形制的束缚,改变了人们对陶瓷概念的认知,明确地显现出一种当代特征。从空间的角度解读赵培生的陶瓷艺术,能够看到其中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对于陶瓷而言,古往今来无论是基于传统的“工艺美术”还是融入当代观念的创新,基本上还是注重材料制作出的实体,具有一种向心性。将这样的实体放入空间,实际上与面前的空间是无关的。而展厅中呈现的赵培生创作的《山色》系列作品,则从根本上打破这种实体性和向心性,进而为作为客体的陶瓷作品创造一个新的空间,也为作为主体的观者打开一个新的视角。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马赛在观展后深有感触,他表示:“展览超出了人们对陶瓷的传统认知和理解,用陶瓷陶土釉等原材料开展了更广泛的艺术创作,呈现出非常多元的形式。事实上,很多参展艺术家不仅专注于陶瓷领域,也专注于从其他艺术领域获取养分,从而产生了一些新的艺术表达形式。此次展览让我们看到,陶瓷原产国的艺术家们运用传统的陶瓷材料创作的艺术作品,呈现出生机勃勃的面貌,这也是中国陶瓷领域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当下,新型的材料、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数字化制造技术为陶瓷艺术开辟了新的天地。面对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如何在保持陶瓷艺术的传统性和深厚文化内涵的同时,又能适应现代审美和需求,成为行业主要面临的挑战。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吕品昌谈到:“比如,3D打印技术使得陶瓷制品的形状和结构设计变得更加灵活,可实现一些传统工艺无法完成的设计,而新型的陶瓷工业材料也为我们当代的陶瓷艺术带来了更多、更好的视觉体验。技术的进步也为陶瓷创作提供新的可能,但也带来了在采纳新技术与保留传统手艺之间怎么找到一个平衡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面对新的科技时代的到来,陶瓷艺术教育如何进行调整和改革,如何培养未来的陶瓷艺术家和设计者,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当下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或者以陶瓷为材料进行创作,或者以陶瓷为目的进行创作,或者以陶瓷为观念进行创作,陶艺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的一种态势的可能性。“当代陶瓷艺术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其内涵是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当代陶艺所体现的不仅有现代性,还有艺术家基于现今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因此在当代能够被大家认可和称赞的优秀陶瓷艺术作品往往具备这样的特征,那就是在深厚的文化传统基础上,充分体现时代的文化特征和陶艺家个人独特的艺术创新,‘瓷路今朝’展览即力图体现这样一种理念和精神。”艺术理论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夫也说。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