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跟着音乐会游广西

​——“广西有戏”演艺消费季成文旅消费发展新引擎

郭凯倩    2024-02-02 11:21:37    中国文化报

2023年,国内演唱会进入“井喷期”,以演唱会、音乐会举办带动交通、食宿、文旅的联动消费成为多地文旅产业新的增长点。广西壮族自治区紧跟“演艺+旅游”的潮流,从2023年9月起推出“广西有戏”演艺消费季,大量音乐会、演唱会和演出纷纷落地,吸引了众多观众。

2023年12月31日至2024年1月1日,北海大麓青年音乐节上,老狼、痛仰乐队、万能青年旅店、五条人、低苦艾等知名音乐艺人齐聚一堂,迎来了近5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青年。

而在2023年11月10日至12日举办的2023年青秀·绿野音乐节期间,来自贵阳的歌迷杨意乐通过品尝南宁特色美食、“打卡”热门景点来充实行程,将音乐之旅拓展为游玩之旅。杨意乐表示更注重参加音乐节期间的旅游体验感:“我品尝了老友粉、鸭脚煲等美食,还欣赏了青秀山的美景,期待与南宁的下次相遇。”

2023年第四季度以来,“一场音乐会带火一座城”的现象接连在广西多地上演,南宁、北海、桂林、南丹等地相继“出圈”。演艺经济繁荣发展的背后,是广西文旅系统对提振文旅消费所采取的“组合拳”。

为配合自治区消费提质拓展攻坚行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从2023年9月底开始实施“广西有戏”演艺消费季政策,通过前端(对观众)补贴、后端(对演出主体)补助的模式吸引演艺项目落地,刺激广西演艺市场的复苏振兴。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广西有戏”演艺消费季共计发放满减券和专属卡8万份,领取6万余份;对122部剧目和12个音乐节(演唱会)项目进行补助,共计发放补助资金2800万元。

“满减券和专属卡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观众购票观演,对剧场和音乐节(演唱会)演出的补助又刺激了优质演艺产品落地,两项政策互为补充、互为助力。”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何晓萍表示,此举有效刺激了演艺类消费的增长,增强了全区演出行业的信心。据统计,2023年第四季度,广西共开展营业性演出场次共285场,较第三季度增长102%。

“一碗米酒下肚喉,心情马上不一样……”2023年12月2日,广西河池市南丹县体育场,随着瓦伊那乐队《一碗米酒》唱响,“一碗老酒”南丹岁末音乐会在乐迷的欢呼声中进入高潮。从当天13点到22点,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在草坪上听着音乐轻轻摇摆。

音乐会现场还设置了白裤瑶非遗文创产品展售、南丹特色美食市集、线上线下互动“打卡”、酒令文化互动等体验活动,音乐会成为当地文旅的宣传阵地。南丹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莫梦姜说:“音乐会让那些从未踏足过县城的乐迷更加深入地了解南丹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当地商家、酒店和旅游景点也从这场音乐盛宴中受益。”据统计,音乐会当天共吸引1.3万名乐迷到现场观看。

演艺经济的繁荣发展也有效推动了跨省游、跨城游发展。“广西有戏”演艺消费季政策实施期间,285场演出观众达46.25万人次,共吸引14万名区外游客到桂观演,占观众总数的30%。在各类演出项目中,音乐节、演唱会项目对跨城观众的拉动作用尤为明显,如林俊杰南宁演唱会、邓紫棋南宁演唱会、南宁W-POP音乐节、北海大麓青年音乐节,跨城观众占比接近70%。

各类演出项目的落地聚集了人气,庞大的跨城观演群体也拉动了旅游、交通、餐饮、商业等相关行业消费的增长。据统计,2023年,“广西有戏”演艺消费季总票房达8736.84万元。由于演出项目大多夜间进行,22.33万人次的跨城、跨省观众中过夜率接近100%,拉动旅游、交通、餐饮、商业等衍生领域的综合消费约4.47亿元。

根据北海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反馈,北海大麓青年音乐节期间,吸引观众近5万人次,门票销售额和招商收入超1500万元,直接带动相关行业消费超过1亿元,占北海市元旦假期旅游总收入的20%。广西演出有限责任公司举办的南宁W-POP音乐节,门票销售额和招商收入超2300万元,带动酒店、餐饮等相关行业消费超1.5亿元,拉动同比增长约30%。

“演艺经济已经成为拉动社会综合消费、推动广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何晓萍表示,2024年一季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将继续实施相关政策“组合拳”,进一步活跃演出消费市场,鼓励推出爆款项目,优化“演艺+旅游+消费”深度融合模式,不断提升广西文旅形象。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用真情和真诚打动观众
下一篇:青年写作,引人注目的文学风景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