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舞蹈《拳掌形意间》:

舞出中华武术神韵

王伟杰    2024-01-26 12:10:46    中国文化报

“形意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四大名拳之一,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强的技击、健体、养生、表演特性。近日,由山西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山西华晋舞剧团创排的非遗舞蹈作品《拳掌形意间》首次以“形意拳”为创作素材,将舞蹈与武术高度融合,通过现代的创编手法和男子群舞的表演形式,阐释了中华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和民族舞蹈的阳刚之美,表达了拳掌之间、刚柔之间、形意之间,武学以无法为有法,从有形变无形,攻守转换,尚武崇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传达出中华美学的追求。

展现武术与舞蹈融合之美

《拳掌形意间》由武术而借鉴舞蹈的艺术美、表演美,通过舞蹈借鉴武术的动作组合美、神韵美,将武术与舞蹈的融合呈现在舞台上,在表演形式等方面实现了突破创新。

该作品编导之一、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民间舞系主任刘冬介绍,因为武术题材的舞蹈作品并不多见,以“形意拳”为素材创作的舞蹈作品更是没有范例,所以《拳掌形意间》历经两年打磨,创作非常具有挑战和压力。“我们邀请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胡岩、青年编导郝振伟以及学院教师组建创作团队,先后两次邀请‘形意拳’传承人杨立勇老师为全体演员及教师进行了形意拳动作的传授。”刘冬表示,由于形意拳独特的表现形式以及拳法动作的用力方式,演员需要长期进行练拳、打拳才能体会形意拳的精髓所在,所以在前期作了很长的准备工作,为的是更好地掌握形意拳本体表达的内涵。同时,服装设计也经历了3次论证,既要体现一代宗师的形象特征,同时融入现代审美的元素。

深入挖掘传递中华美学精神

《拳掌形意间》的身体语言创作,从形意拳中吸收并进行元素提炼。如开篇以形意拳“三体式”桩功为引,以半步崩拳为基本体态。采用三段体结构,分别从武技、武艺、武学3个成长阶段,传达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其创作过程并非浅层次的对形意拳组合、套路的模拟,而是以神领形、以形传神,在武术与舞蹈的壮美与优美间达到刚柔相济、和谐统一。

刘冬介绍,为了创新地将武术与舞蹈融合,《拳掌形意间》在编排设计过程中,突出武术“知行合一”的认识。动作设计秉持刚柔相济、阴阳和谐的原则。画面调度也体现了以五行学说为原则的武术技击战术,诠释了中国武术的思想渊源。同时,形意拳的外在形态都是“气”的演化与体现,因此“气”与“韵”的表达是武术题材舞蹈作品重要的理论基点。《拳掌形意间》拳法动作中气韵流畅自如,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

在山西省艺术研究院音乐舞蹈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李瑞莉看来,《拳掌形意间》以当下的视角解析传统文化,开掘武术传统这一艺术实践,具有可贵的文化自觉意识。在舞蹈形态上,是在深入学习和继承传统后,将形意拳的步法、拳法与古典舞的手眼身法步逐步相融,以达到最终的贯通。在文化价值上,挖掘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传递中华美学精神。

参演该作品的演员冯超说:“《拳掌形意间》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可以更好地用身体完成好肢体语汇的诠释,来展现传统文化的灵魂精神。”

创新传播弘扬优秀非遗

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形意拳专业工作委员会主任、西城区形意拳代表性传承人张增记认为,《拳掌形意间》紧凑、快速多变,又刚柔相济,武术的阳刚之气得以充分展示,既好看又震撼人心,有效激发人们的尚武精神。“这部作品对形意拳的传播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张增记表示,形意拳内外兼修,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形意拳门人传承爱国情怀,以岳飞为榜样,怀有浩然正气和振兴中华之志。他希望以《拳掌形意间》演出为契机,不断创新传播方式,让非遗与中华武术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拳掌形意间》多次受邀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和演出,能感受到大众对该作品充满了期待和喜爱。”刘冬说,接下来,他们将继续提升、打磨作品,使其艺术价值更加突显。通过参加国家及省内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多角度、多维度讲述山西故事,传播山西声音。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在科幻中感受科技的温度
下一篇: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启动仪式暨云南省试点工作成果展演展示活动成功举办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