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四大名拳之一,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强的技击、健体、养生、表演特性。近日,由山西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山西华晋舞剧团创排的非遗舞蹈作品《拳掌形意间》首次以“形意拳”为创作素材,将舞蹈与武术高度融合,通过现代的创编手法和男子群舞的表演形式,阐释了中华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和民族舞蹈的阳刚之美,表达了拳掌之间、刚柔之间、形意之间,武学以无法为有法,从有形变无形,攻守转换,尚武崇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传达出中华美学的追求。
展现武术与舞蹈融合之美
《拳掌形意间》由武术而借鉴舞蹈的艺术美、表演美,通过舞蹈借鉴武术的动作组合美、神韵美,将武术与舞蹈的融合呈现在舞台上,在表演形式等方面实现了突破创新。
该作品编导之一、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民间舞系主任刘冬介绍,因为武术题材的舞蹈作品并不多见,以“形意拳”为素材创作的舞蹈作品更是没有范例,所以《拳掌形意间》历经两年打磨,创作非常具有挑战和压力。“我们邀请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胡岩、青年编导郝振伟以及学院教师组建创作团队,先后两次邀请‘形意拳’传承人杨立勇老师为全体演员及教师进行了形意拳动作的传授。”刘冬表示,由于形意拳独特的表现形式以及拳法动作的用力方式,演员需要长期进行练拳、打拳才能体会形意拳的精髓所在,所以在前期作了很长的准备工作,为的是更好地掌握形意拳本体表达的内涵。同时,服装设计也经历了3次论证,既要体现一代宗师的形象特征,同时融入现代审美的元素。
深入挖掘传递中华美学精神
《拳掌形意间》的身体语言创作,从形意拳中吸收并进行元素提炼。如开篇以形意拳“三体式”桩功为引,以半步崩拳为基本体态。采用三段体结构,分别从武技、武艺、武学3个成长阶段,传达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其创作过程并非浅层次的对形意拳组合、套路的模拟,而是以神领形、以形传神,在武术与舞蹈的壮美与优美间达到刚柔相济、和谐统一。
刘冬介绍,为了创新地将武术与舞蹈融合,《拳掌形意间》在编排设计过程中,突出武术“知行合一”的认识。动作设计秉持刚柔相济、阴阳和谐的原则。画面调度也体现了以五行学说为原则的武术技击战术,诠释了中国武术的思想渊源。同时,形意拳的外在形态都是“气”的演化与体现,因此“气”与“韵”的表达是武术题材舞蹈作品重要的理论基点。《拳掌形意间》拳法动作中气韵流畅自如,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
在山西省艺术研究院音乐舞蹈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李瑞莉看来,《拳掌形意间》以当下的视角解析传统文化,开掘武术传统这一艺术实践,具有可贵的文化自觉意识。在舞蹈形态上,是在深入学习和继承传统后,将形意拳的步法、拳法与古典舞的手眼身法步逐步相融,以达到最终的贯通。在文化价值上,挖掘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传递中华美学精神。
参演该作品的演员冯超说:“《拳掌形意间》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可以更好地用身体完成好肢体语汇的诠释,来展现传统文化的灵魂精神。”
创新传播弘扬优秀非遗
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形意拳专业工作委员会主任、西城区形意拳代表性传承人张增记认为,《拳掌形意间》紧凑、快速多变,又刚柔相济,武术的阳刚之气得以充分展示,既好看又震撼人心,有效激发人们的尚武精神。“这部作品对形意拳的传播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张增记表示,形意拳内外兼修,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形意拳门人传承爱国情怀,以岳飞为榜样,怀有浩然正气和振兴中华之志。他希望以《拳掌形意间》演出为契机,不断创新传播方式,让非遗与中华武术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拳掌形意间》多次受邀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和演出,能感受到大众对该作品充满了期待和喜爱。”刘冬说,接下来,他们将继续提升、打磨作品,使其艺术价值更加突显。通过参加国家及省内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多角度、多维度讲述山西故事,传播山西声音。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