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会长杨文学——

蒙山连绵文脉远 沂水辽阔精神长

本刊记者 武凤珠    2024-09-29 15:40:58    《人民周刊》

蒙山连绵沂水长,沂蒙精神代代传。在山东省沂蒙山区,散落着数不尽的红色故事。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会长杨文学将它们采撷萃取,创作了一部部影响广泛的文学作品。在40余年、上千万字的创作中,他对沂蒙文化、沂蒙精神的理解与体悟逐渐加深。

沂蒙精神是如何孕育生成的?当代沂蒙人又在如何赓续弘扬着沂蒙精神?近期,杨文学接受本刊记者专访,讲述沂蒙山区的红色故事,阐释其中内蕴的沂蒙精神。

 

图为沂蒙革命纪念馆中表现沂蒙精神的雕塑。(资料图)
 

沂蒙精神孕育于共产党的宽广胸怀

记者:您认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出现在沂蒙地区,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杨文学: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胸怀宽广。在抗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了一切参与抗战的军民。

8岁就参加抗战的抗日英烈遗孤、蒙山前一带最后逝世的八路军战士高廷光,他的祖母在61岁时被党组织发展成了党员。为何发展一名老太太为党员?一方面,她的儿子曾担任八路军侦察排排长,抗战意志坚定,中共山东省委时常在她的家中召开会议;另一方面,她在当地人脉广泛,头脑清醒又灵活。

事实证明,将她发展为党员,为沂蒙山区抗战发挥了积极作用。1941年,日本军队围困沂蒙地区原费北县抗日部队,挖战壕、拉铁丝网,将八路军包围在内。八路军部队藏身山沟中,晚上悄悄活动储备粮草时,被汉奸发现告密。日本人决定,再修碉堡,堵住八路军的生路。

日伪军有5万之众,又是“扫荡”沂蒙地区最凶残的时期,被围困的八路军远不能敌。当时建炮楼,要用水和土和成泥,混入煤渣,脱土坯晒干成方块状用于垒墙。日本人组织了一批汉奸,就地取材,白天制作了一个个泥坯摆满地,等着第二天晒干。这时,高廷光和祖母的作用发挥了出来。汉奸一离开,他们就带着水罐,在每一块半干的泥坯上浇一勺水。

过了一段时间,泥坯一直未能晒干,汉奸心有疑惑,于是派人在旁边看守。八路军得到消息,就派战士到附近放枪。汉奸害怕八路军,吓得跑回屋里躲起来,高廷光的祖母照样出去浇水。这样来回几次,日伪军一直没能制成建墙的土坯,只好放弃了修碉堡。

这是真实的抗战故事,共产党发动了所有可以动员的力量抗击日军,国民党做不到,所以军队只能溃败。共产党能够与老百姓团结一心、生死与共,这是抗日军队和沂蒙精神在沂蒙山区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整合社会力量宣传弘扬沂蒙精神

记者: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始终致力于沂蒙文化、沂蒙精神的宣传弘扬。那么,在沂蒙地区,各级党政机关、研究机构等,是如何推动沂蒙精神发扬光大的?

杨文学: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由山东省社科联、山东省委党校、山东省大众日报社、山东省商业集团、山东省临沂市委联合发起成立,山东省原副省长郭兆信担任首任会长,人员构成包括在沂蒙地区工作过、沂蒙地区走出来的老干部等,以沂蒙精神为重点研究对象。为弘扬沂蒙精神,2021年,我们设立了山东沂蒙精神研究会,是从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单列出来的机构;临沂市在临沂大学专门成立了沂蒙文化研究院,属于正处级单位。

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自2012年成立以来,整合各方力量,齐心研究沂蒙文化、沂蒙精神,许多退休老干部也加入研究会发挥余热。研究会成立至今,我们创作了很多弘扬沂蒙精神的文学作品和纪录片、电视剧等,并用3年时间整合山东省所有相关研究资源,创作了一套4本《沂蒙精神研究大系》,这套书可以视为对沂蒙精神进行理论定性的研究成果。

临沂市政府每年拨款500多万元,在义务教育覆盖的中小学校,面向学生每周开展一堂沂蒙精神宣讲课,推动沂蒙精神教育从孩子抓起,由我作为总顾问,编写了“沂蒙精神进课堂”教材,教材中对抽象的沂蒙精神全部以故事形式讲述,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沂蒙精神、沂蒙英雄,特别适合学生阅读。

为推动沂蒙精神走出去,我们还设立了3年一届的全国沂蒙精神文学奖,迄今已经举办3届,每届都能吸引全国各地上万人次参加。第三届评奖,我们联手贵州省遵义市,将沂蒙精神和长征精神联合起来;第四届评奖,我们准备与西柏坡精神联合,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在更广阔的层面上下结合发力,宣传弘扬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已成为当地发展“总纲”

记者:沂蒙精神从抗战时期走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至今散发着动人的光彩。可否请您介绍一下,如今的沂蒙地区,正在如何赓续传承沂蒙精神?

杨文学: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省临沂市视察并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自此,沂蒙地区对沂蒙精神的学习研究和赓续传承,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沂蒙地区建设了很多与沂蒙精神有关的红色文化纪念馆,其中最有名的是红嫂纪念馆,几乎每个县都有。“红嫂”一词是著名作家刘知侠首先提出的,他创作了影响一代人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现在,“红嫂”已经成了沂蒙精神的一个典型文化符号。

在沂蒙地区的革命女英雄群体中,除“红嫂”外,最知名的是“沂蒙六姐妹”。近年来,沂蒙地区选出6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女性企业家,表彰她们为新“沂蒙六姐妹”。新“沂蒙六姐妹”积极组织捐款、建设扶贫项目、帮助农村妇女,展现出新时代的沂蒙精神。

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鼓舞下,如今的临沂人已将沂蒙精神视为建设发展的内在核心动力,几乎无处不提。在临沂市各个下辖县,弘扬沂蒙精神的标识随处可见。沂蒙精神已经成为整个临沂地区党的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纲”,影响着沂蒙大地生产生活和精神建设的每个角落。

 

(《人民周刊》2024年第17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4年第17期

上一篇: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
下一篇:以科学家精神激发创新活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